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经两年多,全球供应链则继续发生各种中断或短期崩溃。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港口阻塞、集装箱运输不当、运费创下新高的新闻,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供应链产生变故、中断或信息失联的状况发生。
进入2022年3月以来,中国疫情出现反弹。西安、香港、深圳、上海、昆山等半导体电子业供应链关键重镇接连遭受疫情冲击。
西安:存储芯片基地缩小运营
西安从2021年12月份起因疫情进行管控,给供应带来的难题主要是对交通和物流的封锁。三星在西安的工厂是目前三星唯一的海外存储芯片制造基地,两家工厂合计每月生产 25 万片晶圆,占三星 NAND 总产量的 42.5%,约占全球 NAND 总产量的 15%。
在疫情造成的大封锁中,对三星影响最大的是人员排班问题。在限制出行及其他封锁措施的前提中,三星的西安工厂只能以最低程度的人力进行运营。万幸,西安工厂并没有发生停产,只是缩小了运营的班次和规模。三星在西安的两家主要 NAND Flash 晶圆厂仍在持续制造,没有任何重大中断发生。
深圳:电子制造与贸易短暂停摆
作为业内最重要的电子中心之一,深圳当地有许多知名半导体大厂。深圳13日进行封闭式管理后,14日上午即有相关厂商宣布停工,包括PCB大厂欣兴、全球最大印刷电路板厂臻鼎、软性铜箔基板(FCCL)厂商台虹,连接器厂良维、冲压件厂巨祥、机构件厂新至,电源供应器厂全汉等。
此外,大厂富士康有两家工厂停产,大批台资电子厂深圳厂宣布配合深圳疫情防控,暂停生产。同时,深圳疫情对流通端的影响也不小,由于管控,华强北市场停摆了数周,对中小型的电子元器件贸易商及分销商家带来不小打击。
香港:失控引发物流滞塞
作为流通芯片的重要管道,2月份以来香港疫情的失控爆发,也给芯片市场带来震荡。由于其在3月高达每日超3万的严重疫情,当地政府也鼓励香港仓库出货人员不足,导致交货时间拉长。加上防疫需要,香港进口货物到深圳,需要经过多道严格的防疫关卡,最终造成通关时间更是成倍拉长。
上海:延长封锁影响产能
自3月28日起,上海就开始实施疫情管控,原定4月6日管控结束后,因为无症状病例数字的快速攀升,又延长了全区域管控的时段。目前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4、拥有国内40%左右的产业人才、集聚超过700家行业重点企业,可谓半导体重镇。同时,包括中芯、中微、韦尔、沪硅等行业领军企业均驻扎在上海。因此,这次上海的升级管控让半导体业界十分关注。
位于浦东的基础电路产业,以及全国最大的两家芯片制造企业,均已很快做出反应,在不中断的情况下持续生产。台积电上海厂、合晶上海厂也根据管控要求开始闭环生产。此外,部分在上海生产装配的台资电子企业也表示,管控情况下物流运输或有延迟,并伴有运输成本增加。
当然,随着管控的逐步升级,带来仓库的关闭、制造业活动下降,并且卡车进出城市班次减少,以及在市内物流中断都是在意料之中的,货物供应和港口吞吐量将大幅下降。
那么,在疫情频频突发的情况下,国内元器件采购的出路在何方?
从供应链来看,今年2-3月以来,突发疫情令中国的大城市采取极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在沪、深两个特大型城市尤为明显。在疫情管控下,交通物流的封锁对劳动力、原材料供给、制造业流通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半导体制造端在材料、人员、物流方面受外界制约较多,因此每当国内有突发性疫情出现,疫情发生地的半导体企业总会引发业内对其减产、短缺、物流受阻等产能状况的担忧,对原本已经陷入较长时期短缺的电子产业来说,这些突发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波段性的供需失衡、价格突涨等问题。
单一国内货源有隐患
应该说,疫情暴露的是供应链原本就很脆弱。在新冠疫情大规模发生之前,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正在推动供应链流程改进、数字化和投资。而如今在全球,这些驱动因素仍然很重要,但疫情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混乱,已开始威胁诸多企业的竞争地位,甚至到了关乎生存的地步。因为对电子行业来说,不确定因素越多,我们就越容易丢掉客户。
总之,目前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全球供应链,仍持续受到疫情相关的影响,产生生产及运输的延误或中断问题。业内许多企业的CEO已将供应链的“动荡”视作其公司增长及宏观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组织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构想和管理其供应链,以确保未来的业务连续性和增长。大流行带来的生存危机,正在迫使公司们将创新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立弹性和灵活的供应链上。对半导体企业来说,让合作伙伴及供应网络多元化就是一项重要的改变。
就在上个月,美国银行有份报告指出,在其对美财富500强公司的财报会议进行的统计中显示,大约有 59% 的公司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采用了新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其中就包括通过多元化采购,减少对特定国家的过度依赖。路透社的报道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公司准备实施积极的持续补货计划,并使更多的订单自动化,以避免在没有足够库存的情况下陷入困境。
业界呼唤更多元供应链
除了一级供应商之外,很少有公司能看透其供应商网络。虽然短缺在半导体行业很常见,但目前的危机从其范围和持续时间上来说,是比较罕见的。部分产品和商品在未来六到九个月内仍将存在重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短缺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为了纠正供需失衡,行业将需要补充额外的产能。
“虽然短缺正在全面发生,但没有什么比持续断供的芯片更紧急。这些芯片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消费技术。而且缺货对各类别产品的影响也不一致。因此,芯片短缺和滞后的补货,会从消费者产品端之间产生滚动效应——从汽车到智能手机、主要电子制造商,再到更多细分市场的小型企业。随着短缺的持续,消费者可能别无选择,只能等待电子、汽车和家电行业的产品补货。”
正如业界知名的跨境电子元器件分销商Sourceability创始人所建议,“采购企业需要明白,如果不整合那些能带来更大灵活性的技术,以及地理上更加多样化的生产链,企业将不断遭受脆弱的全球制造的不利影响。而那些加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开始重新配置供应链以使其更加多样化(如本地化制造)的企业,将在创建更具弹性、更安全的全球供应链方面,拥有重大的长期回报。”据悉,该公司旗下的一站式元器件交易平台搜芯易Sourcengine,正是打破地理和时区限制,汇集全球3000+可追溯元器件供应商,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体系实现全球高效的供应,将紧缺的元器件送到包括中国制造商在内的终端制造企业手中。
图1: 搜芯易汇集全球3000+可追溯元器件供应商库存与价格信息
数字化平台弥补当前国内不足
现在整个行业已看到电子元件采购方式的长期变化。此次严峻的全球性的缺“芯”危机,让许多人看到了现有采购和供应链流程的弱点,我们相信,通过多元化海外货源的供应链,以及使用数字化的采购工具,电子业界将在 2023 年之前解决一些短缺问题。
通过全球化的在线交易平台进行元器件采购,正逐渐成为终端制造商的选择。这类平台能同时为元器件买卖双方提供同一个交易市场,而且保持了良好的透明度。
目前我们看到客户与供应商对在线交易平台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兴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此类平台在不远的未来,或将成为人们采购元器件的主流方式,不仅因为它的效率更高,还因为它给采购方提供了管理RFQ流程和物料清单(BOM)的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采购商跳出传统的采购模式,打通国内与海外、数字化的市场才是供应链的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 中了,2600万!鸿雁成功拿下成都轨交30号线一期配电箱项目
- 五一植发热潮将至,中德植发专家提醒植发需谨慎
- 广州众城【上叶蓝莓叶做新生代健康茶饮料】
- 方太携手国家航天院所,以航天同源科技高能气泡洗引领厨房创新
- 望古唐网络科技BOOS联盟进军短视频带货平台
- 思之敢响,声之敢为|“敢响”2022成都时尚消费影响力盛典现场直击
- 发力蛋制品 劲仔食品小蛋圆圆鹌鹑蛋入围iSEE全球创新品牌百强榜
- 新捷途X70S颜值与实力全面升级,将于4月29日发布预售
- 奶茶行业品牌多、竞争大 冰雪时光靠什么赢得掌声?
- 千千惠生活全国上线“随心退”功能,消费者可无条件随时退款
- 杭州临平区:创建市场疫情防控“三色”预警分类管理机制 动态防控监测预警
- 海南开展防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入岛联合执法行动 对当事人立案调查
- 河北保定市场监管局创新应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提升监管效能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 原料新鲜 用料扎实 冰雪时光稳扎茶饮下沉市场
-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连续三年荣获平安陕西建设先进集体 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
- 浙江杭州:西湖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中心挂牌成立 健全机制规范运行为
-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进口水果排查专项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
- 宁夏青铜峡市场监管局:拧紧节日食药“安全阀” 确保节日期间市场安全稳定
- 北京东城对辖区旅游客运企业开展专项联合检 营造和谐市场环境
- 安徽开展专项执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行为 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良好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