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年货里藏着满满“儿时记忆” 鹤山人幸福的滋味越来越浓 2022-02-09 16:54:26  来源:江门新闻网

油炸蛋散是鹤山传统特色食品。

在鹤山人过年的餐桌上,腐竹是必不可少的佳肴。

新鲜出炉的油炸蛋散,外表金黄,酥脆可口,一咬即碎。

源景林正在进行“搓糊坯”的工序。

随着虎年春节临近,鹤山年味渐浓。在鹤山各地,传统本地特产纷纷上市,鹤山人民也忙着囤年货。蛋散、大糍(齐)、糍必、腊味、花生、腐竹……在春节餐桌上的许多美味都承载着无数鹤山人的“儿时记忆”,不少年货也在推陈出新,品种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彰显的是鹤山人民持续增长的幸福指数,琳琅满目的年货让人们从中品尝到的幸福滋味越来越浓。

文/图谌磊张舜同陈佩筠

视频制作/陈佩筠

通讯员/何志强凌伟新杨翠婷

年货推荐清单

蛋散大糍糍必鹤城花生鹤城腐竹址山腊味东古一品鲜酱油彩虹岭花生油双合马坝油粘米合成佬葛粉

蛋散

为新年“加点油”

新鲜出炉的油炸蛋散,外表金黄,外形就是一个小方块,酥脆可口,一咬即碎,作为鹤山的传统特色食品,油炸蛋散是春节期间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小吃,而炸蛋散几乎是鹤山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做的事情。

李锡辉是龙口镇中七村人,自1992年起,便在沙坪街道开设店铺制作销售蛋散,同时还兼做多种点心,至今已有30多年,在流行机械化流水线制作的当下,李锡辉仍然坚持手工制作蛋散,其味道传统,深受本地、外地群众欢迎。

“农历年廿八、廿九期间,我们便会拿蛋散来‘开油锅’,以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春节拜年的时候,会拿出蛋散来招待客人,特别是农村人都比较喜欢吃油炸食品,不是吃大糍便是吃蛋散,两者都带有‘喜喜发发’(欢喜又发财)的好意头。”李锡辉笑道。

蛋散没有馅料,基本以咸味为主,偶尔也可做成甜味,制作的过程也比较简单,但将蛋散皮扭纹成型占用的时间较多。李锡辉表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最开心了,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制作蛋散,而且还会与邻里互动,在制作过程中共同感受新年的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鹤城腐竹

年产值过亿元的“非遗”美食

腐竹是一款家庭必备食材,在鹤城镇,腐竹不仅是一个特色产业,还是鹤山市级非遗项目。在鹤山人过年的餐桌上,腐竹是必不可少的,不断刺激着鹤山人的味蕾。

“从我有记忆开始,逢年过节,爷爷、父亲都会亲自制作腐竹,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儿时的味道’。”鹤城镇文燕腐竹厂负责人钟亦文说。

据了解,鹤城腐竹制作技艺有着悠久历史,从清朝时期开始鹤城腐竹加工生产就衍生于家庭小作坊之中,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鹤城镇因此有了“腐竹之乡”的美誉。

据了解,鹤城腐竹传统是像家庭做饭似生产。到了上世纪60年代,鹤城腐竹改进了生产流程,创出槽式生产工艺,用木糠作燃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和腐竹的品质,槽式生产方式沿用至今。

“鹤城腐竹的制作工艺几经传承与创新,在保留原来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制新方法,现在鹤城腐竹的制作工艺包含了清选、浸豆、制浆、揭皮等十六道工序,制作更加精细,品质更加有保障。”钟亦文说。

“我们的腐竹用料优质,其制作过程绝不添加其他原料,故而色泽黄白,油光透亮,口感鲜美,不管是凉拌还是炒菜,口感都十分不错,同时,拥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钟亦文说。

如今,鹤城腐竹产品更加多元化、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年产值超过1亿元。

鹤城花生

海内外乡亲喜爱的“家乡味道”

提到年货里的鹤山特产,绝对绕不开鹤城花生。作为逢年过节必备佳品,鹤城花生深受广大鹤山市民的喜爱。

据了解,鹤城花生种植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鹤城镇南中、南星、南洞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花生,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花生。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农户以“一灶一锅一炉”开设家庭式作坊,生产咸干花生。

“以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炒花生,随着社会发展,花生产业转型升级,大型花生加工厂逐渐成长起来。”鹤山市仔仔食品厂负责人赖双平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鹤城人,赖双平的父辈就是做花生起家的,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

每到年底,赖双平的花生厂就开启了“旺季”模式,每天花生产量近20吨,年产值达到数千万元。在赖双平看来,花生因为“花开富贵”“生生不息”等良好的寓意,不仅成为人们必备年货,也是大家在婚嫁、孩子满月等重要节庆日招待亲朋好友的首选小吃。

近年来,赖双平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改善生产工艺,配合当地政府重振花生行业。在鹤城镇的重视和扶持下,当地的花生加工厂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开发出了甜酒花生、蒜香花生、五香花生、山核桃花生、原味花生等一系列产品,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并向中高端市场进军。

如今,在一代代鹤城人的传承下,鹤城的花生和花生制品不仅在广东小有名气,更走出国门,远销到美国、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海外乡亲喜爱的“家乡味道”。

址山腊味

以传统工艺保留原来的味道

在鹤山人民春节的餐桌上,少不了的是腊味。“址山腊味制作拥有100多年历史,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腊味。”址山镇邦记腊味制品厂负责人林邦说。

如今,随着鹤山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也随之增长,址山镇涌现出一批腊味厂,目前该镇拥有4家初具规模的腊味生产厂家,产品包括腊肠、腊肉、腊鸭等。这些腊味厂虽然也有现代技术进行批量生产,但始终坚持传统制作工艺。

切肉、洗肉、绞肉、加料搅拌、灌肠、绑麻绳、挂起晾干、推进烘房烘焙……在邦记腊味制品厂里,工人们严格按照传统生产工艺制作腊肠。

“腊肠最重要的是选肉,一定要选取经过检验合格的新鲜猪肉,进行切肉、洗水、灌肠等工序后,再进烘焙,一般腊肠需要烘干72小时。制作1根腊肠需要13道工序,我们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色素,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每一步都依靠手工完成。不能因为扩大生产而丢失了原来的味道。”林邦说。

据了解,每年重阳节开始,邦记腊味工厂便已进入生产销售旺季,高峰期日产腊味可达500公斤,年产量可达100吨。目前,该厂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销售情况良好。

如今的址山腊味,不仅成为鹤山人餐桌上的必备佳肴,更凭借高品质上了珠三角消费者的餐桌。

大糍

“慢工出细活”的贺年小吃

大糍,是鹤山春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风靡各乡镇,传承着一代又一代鹤山人的乡土情怀,更蕴含着鹤山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是鹤山独特的年味。

据了解,大糍因鹤山方言的发音不同,也被称为“大齐”,寓意着一家人“整整齐齐”;大糍在制作中膨胀变大的过程,被称为“起发”,而鹤山话的“起”与“喜”同音,故“起发”又有“欢喜又发财”之意;做好的大糍又大又圆,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大糍金黄色的外表,还寓意着“金银满屋”。

新鲜出炉的大糍,外表如农历十五的月亮一般金黄圆润,一口咬下去,更有一股甘甜在嘴里回荡,大糍以糯米为主材料,口感软糯、富韧性。然而,看似构造简单的大糍,其制作工序并不简单,“慢工出细活”更是制作大糍的要领,因此,会制作大糍还是一项值得自豪的手艺活儿。

在雅瑶镇上南村开设传统糕点店的源景林告诉记者,制作大糍,首先要把糯米粉与水调成糊状,接着将煮好的红糖水倒入调好的糯米粉浆中,用慢火煮熟后,将煮熟的面糊糖水放入糯米粉中迅速搓成团,取其中一小团捏成半圆形状,随后进行吹气定型,最后放入锅中进行油炸。

在油炸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在大糍浮起膨胀时还要用勺背按压,这道工序要重复两到三次,其间还要不停地翻滚大糍,令大糍受热均匀而膨胀起来,变成金黄色,最后,把大糍从锅中捞出来后沥干油即可食用。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鹤山人已不再亲自制作大糍,但仍有不少人来我们这里购买新鲜出炉的大糍,足见大糍在鹤山人心中的地位,这份传统手艺值得我们传承下去。”源景林笑道。

糍必

吃法多样的本地佳肴

“说到糍必,那可是我们鹤山人在除夕必备的传统年货,每逢除夕的中午,大家便会用糍必煮糍汤,到了晚上才会吃年夜饭。糍必非常受鹤山市民的欢迎,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我们店里都因为制作各种年货而忙得不可开交。”在雅瑶镇上南村经营传统糕点店的源景林说道。

据介绍,糍必是一种用米做成的粉条,糍必呈米白色,其本体中间又圆又细,两头尖尖,因此,还被形象地称为“银针粉”。糍必又被称为“齐必”“提必”,包含有“整整齐齐”的美好寓意,而名字中的“必”则是鹤山一些方言中“米制品”的代名词。

“做糍必的工序十分讲究。”日前,记者在源景林的店里看到,他从用米浆煮成的米糊坯中轻轻掰下一小块放到砧板上,用手掌轻压并向前一推,一条又细又圆的糍必便搓成了,源景林不断重复着这个动作,不到一会儿,便把一块大的米糊坯变成了一大盘糍必。

“糍必的吃法很多,可以放进汤里煮成糍汤,十分美味;也可以用来炒,炒糍必也是鹤山的特色美食,配上相关的佐料,更是一道美味佳肴。”源景林笑道。

关键词: 借款单格式 山西省学位办 法律文书范文 员工罚款单 如何从银行贷款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