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东营市河口区以农村“三变”改革打造现代农业一体化新格局 2022-03-09 16:14:00  来源:东营市农业农村局

在“鸣翠人家”百合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进行智能温室骨架的搭建,据现场负责人吴佳栋介绍,该项目目前水电暖等基础配套已全部完成,第一、二栋智能温室已完成主体骨架搭建,第三、四栋地面基础已完工,土地综合改良整治等各项施工均在按计划有序进行。“这个项目预计6月份园区旅游区域就能开放,8月份完成核心区全部智能温室建设,种质资源组培室进入试运行,深加工厂房、各个生产线将相继施工。一期建成后,可年实现农业产值3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000个,项目区内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年均纳税达到1000余万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成伟说。

这是河口区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口区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示范片区园区打造为载体,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切入点,紧抓重大项目攻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展现强劲动力,2021年河口区农林牧渔总产值58.82亿元,增长9.6%;一产增加值27.96亿元,增速8.2%。

“产业兴,农民才能富。我们坚持一盘棋发展,全链条拉伸,形成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宝存说。为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升级,这个区在保障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生态食品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设施种植、蔬菜、甘薯等特色产业,加大粮油、蔬菜加工项目引进,落地实施总投资3.6亿元的“鸣翠人家”百合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1亿元的黄河三角洲河口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5660万元的黄三角滨海盐碱地区甘薯高质量发展万亩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不断完善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商贸物流和一体化服务为特色、以种质培育为突破的产业链条。重点打造5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8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逐步成为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引导产业向片区园区集聚。去年,河口街道百合现代农业产业园、“锦绣河口”示范片区分别成功纳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名单。

破解瓶颈,助力产业振兴。河口区全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及研究平台项目,构建集盐碱土壤修复、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与利用、种植技术改革于一体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他们频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探索抗盐碱生物有机肥改碱模式。并通过百合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育种创新基地、黄三角滨海盐碱地甘薯高效栽培示范园两大项目,加快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构建集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近期,河口区与圣丰种业有望达成密切合作,开展盐碱地大豆育种与种植推广,推动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改革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河口区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去年成功争取了省级首批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围绕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5方面,推动系列政策落地。其中在6个试点村基础上,衍生出带动46个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以“龙头企业带动”“文旅资源开发”“城郊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引领”四类河口特色的“三变”改革发展模式,激活了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土地、劳务、置业、旅游等股份合作社达到183家,盘活经营滩涂1.2万亩、耕地5.5万亩、农机138台、水面5500亩,带动村集体增收3007万元、群众增收7300万元,惠及群众4.3万人。成功争取全省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个中心两个站点”,为小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一条龙的农业社会服务,依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实施小麦收获运输、秋收秋种等社会化服务7万亩,服务农户3000余户。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天猫魔盒论坛 网络电视软件下载 安卓tv软件 电视回看软件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