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困在红舞鞋里旋转着奔向IPO的和府捞面,忘了它其实应该赚钱 2022-03-28 10:38:51  来源:36氪

“先驱”和府

和府捞面准备去海外上市了,这一度被认为是新餐饮行业在今年冲刺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枪。

上一个成功冲刺海外证交所的新消费餐饮类企业是奈雪,该公司在2021年6月上市,目前股价只有IPO定价的四分之一。不过资本对餐饮的谨慎态度,并没有阻止相关企业对交易所的“前赴后继”。除了和府捞面,老乡鸡、杨国福等品牌也都在筹备自己的IPO计划。

但或许没有一个IPO,能够跟和府捞面背后具备的潜在代表性相比较。

面类赛道是最近两年TMT资本转型新消费的“金手指”,仅拉面赛道就诞生了马永记、陈香贵、张拉拉等多个品牌,再算上陆正耀、遇见小面为代表的“重庆小面”派。面类赛道云集了腾讯、红杉、金沙江、源码等诸多资本公司,可谓是群星璀璨。

但相比于一级市场的火爆,上一个面馆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却还要追溯到2007年——味千拉面。后者在港股的市值在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后,市值只剩下了12亿港币,离“无量无价”的毛票只有一步之遥。

“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府捞面”,有分析师对品玩表示,面类赛道在一级市场火热,但真正能够成熟到登陆二级市场的企业,大概就是和府捞面、遇见小面等屈指可数的三两家公司。

不过二者相比之下,和府捞面无论是从打法、还是从创始人背景的角度,都与目前的新消费面馆更为贴近。

在打法层面,遇见小面的打法既有商场也有社区,而和府捞面的门店主要集中在高消费、高客流的商场类场景,后者则是此前新消费面馆扎堆运营的场景。

根据和府捞面投资方绝味食品的数据显示,和府的客单价目前大约为45元。而据品玩的了解,遇见小面全国范围客单大约在30元左右,二者相差在30%以上,分属于不同的消费客群类型。而目前的新消费面馆,无论是陈香贵、马永记大概都在40元以上。

这样的开店策略在投资热潮中是有效的,一方面,高调性、高流量的场景更容易建设品牌;另一方面,在商场开店的策略也更容易“起量”、客单更高、毛利数据更好,也就相对容易有模型数据去换更多的投资。

当然,这样的故事太过“先进”,在和府创业的时候,餐饮界还不没有这样赶潮流的资本。但和府的确与生俱来带有一种“天赋异禀”的气质。 某种程度上来讲,和府是第一代TMT跨界创业的餐饮人。

在搞餐饮以前,和府创始人李学林在江苏线下手机门店连锁中有不小的影响力,它旗下的际通手机连锁是当地的龙头3C销售渠道。21世纪初,整个中国通讯市场处在快速普及的时代,李学林算是抓住了2G\3G时代的流通红利。

而等到2012年时,4G手机裹挟着移动互联网来袭的时候,李学林成立了自己的餐饮公司。

如果站在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你很难说这次转型到底是一次跨界还是出逃。2011年小米发布了第一款手机后,互联网手机在全国范围内以一种没有人见过的速度崛起。

等到2013年8月,李学林开出第一家面馆时。同月,Canalys也发布当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机市场份额数据,小米在中国正式超越了苹果。在当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鲜花掌声的拥簇下,雷军与董明珠打了一个著名的10亿赌局。而此时的李学林,也正在进行一场大赌局,他正着手将小面馆开进上海。

时代在变化,手里的面馆是李学林生意版图“出埃及记”,而上海将成为他的“西奈山”。

不过这是后话。李学林当时必然想不到,在未来的7年时间里,互联网经历了像一个世纪一般的饱和式内卷,最终诞生了更多需要“出埃及”的创业者和资本。他们像李学林当年那样,选择了消费和餐饮。

而李学林也就此成为了TMT资本在新消费赛道中的宠儿。

“后发”腾讯

从根本上来说,李学林与潘慰(味千拉面董事长)在底子上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业者。

潘慰的家里是做外贸,所以当她在外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爆品,便决定拿到内地的门脸里来试一试。而李学林则完全不同,他自称花了一千万做完整的市场调研。和府甚至在门店都还没有铺开的时候,李学林就自作主张搞了一个可以面积高达15000平米的中央厨房。据澎湃新闻报道,这个工厂拥有支持1000家门店的运营潜能。而十年过去了,和府门店数也没有填满千店规划的一半。

李学林在接受采访时给记者算了一笔当时决策进入面店赛道的账,“全国有3万多亿的餐饮体量市场,面品类占据了其中的8000亿,且每年均呈两位数体量增长速度。”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TMT高举高打的投资逻辑:

(1)选择一个足够大的、高潜力赛道(2)建设一个足够强的中台

然后基于前两点,把前端标准化做起来,然后快速复制,一鼓作气全部投直营。除了没有APP,这样的规划放在当时移动互联网的的商业计划书里也并不违和。

潘慰和李学林代表了两代餐饮创业者,从生意的角度来说,没有对错高下,但基因的不同却极大影响资本的流向。公开数据显示,李学林率领的和府,拿下了超过18亿元的融资款,其中不乏腾讯、CMC等明星资本。其中,12.5亿弹药是在新消费浪潮的8个月时间内,通过两轮密集融资拿下的。

可以说,仅李学林D、E融资款就可以把味千全部拿下还有余。而味千方面,受制于业务增速和创始人意愿等原因,则一直没有进一步的资本流入动向,反而是做了一点对外的小投资。

以和府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规模TMT资本的流入彻底改变了和府原本的发展节奏。整体门店规模的扩张速度像吃了兴奋剂。

注:开店时序不直接代表门店增速 | 底图来源:窄门餐眼 融资数据来源:IT桔子

根据和府方面在不同融资阶段的报道稿件来看,与上图的数据是相互应证的。和府的开店速度与资本融资节奏高度关联。

从2013年首店到2015年A轮融资,和府捞面用了两年的时间开出了88家门店;2017年C轮资金进来时,报道中的门店数据还停留在“100家左右”;2019年C+轮时,门店数量变成了“200余家”;2021年,E轮融资时,门店规模则是“超过340家”。

那么究竟是谁在用钱帮和府踩油门?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股权穿透后,收益股份比例最大的创始人持股25.9%,绝味次之为24.3%。

合计拥有50.2%的权益。从注册金和股权变动时间来看,绝味的股权来源应该主要来自2015年的A轮融资。以资本金出资状况计算,在A轮时,绝味拿下了和府总计36.17%以上的股权,并在此后数年内陆续追加了部分投资。

图源:企查查

相比于创始人和绝味,腾讯、龙湖与CMC分列三到五位名,持股比例分别为11.5%、9.65%、7.9%,合计拥有28.5%的权益。三者都是在2021年以后进入的新资本。而其余投资方的穿透后收益比例均在3%以下。

综合投资结构和公开报道来看,腾讯、龙湖与CMC在和府方面的投资权益最多、实际押注的金额也最多。前两者领投了D轮,后者领投了E轮,两轮融资金额超过12.5亿元,是此前和府披露的融资总规模3倍以上。

而和府的估值水平也对应超过了70亿元。

和府悖论

如果说,在过去创业经历中,李学林在餐饮学校里当上了新经济的课代表。那么在2021年后的和府,迎来了腾讯、龙湖这样的巨头加盟,让这位好学生迎来了班主任级别的加持。

左手是TMT高玩,右手是顶级商业地产商,再加上李学林的操盘思路,扩张、上市成为了和府的宿命。

从门店数量来看,和府其实做得不差。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与2021年6月底,该公司分别拥有250和340家门店。 在疫情中期,和府半年净增了90家门店,相当于过去要两三年才能达到的增长级别。

但或许这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选择,至少不是一个足够合适的时机。其中,最直接的代价是盈利能力肉眼可见的不好。

绝味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和府捞面营收8.5亿元、利润1385万元。而按照和府方面E轮融资的对外披露,截止2020年12月与2021年6月底,该公司分别拥有250和340家门店。

以此计算,其上半年单店平均每月营业额40-56万之间,但落实到月利润仅为6-9K。在2021年8月份,澎湃新闻的报道中,该公司平均每店、每月的营业收入为55万元。

不要忘了,这是一家客单价高达45元的面馆。

有餐饮从业者对品玩表示,利润表上的业绩与和府捞面高速开店的运营策略有一定关系。

一般来说,新开门店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现金流水平会显著低于成熟门店,而如此快的新店扩张速度也必然会对品牌整体运维能力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受不同的财务模型考量,前期新开门店的投资、装修等成本,也有可能变成部分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但上述人士也承认,作为一家面馆,1.6%的净利润率确实不是一个很好看的数字。

“在2021年以来,很多品牌对餐饮的复苏存在一定的错判,觉得市场会很快恢复,因此加大了门店扩张的力度。但随着疫情反复以及消费习惯发生的变化,市场并没有快速恢复,反而出现了连续反复,这对于激进扩张策略的品牌来说算是当头一棒。”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案例其实是海底捞,后者的千店策略让其巨亏超45亿人民币,相当于过去三年的利润总和。而像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饮店,在近期其实也放缓了原本高速的开店计划。

图片来源:WIND

“和府捞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上述人士表示,尤其是近期上海杭州的疫情反复,预计会给和府捞面造成不小的冲击。上海是和府唯一门店总数突破100的城市,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和府模式的资本故事。

无论是绝味还是海底捞,近期都在增发股票,筹集粮草。好在和府此前拿的钱足够多,过冬应该不成问题。但过快增长的门店数量、叠加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对和府捞面的利润产生进一步的挑战。

和府也在调整自己的节奏。

2021年和府原本预计会突破400家门店,但目前并没有在400家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动作,更多是在现有平台的沉淀。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3月6日,和府捞面在全国范围内的现有门店392家。

另一方面,昂贵的房租和面店的特点,决定了和府是一个强中央厨房模式的餐饮企业。后者也意味着扩张带来的边际效应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天花板。有餐饮人士曾对品玩表示,和府方面的逻辑是,“二十家店无法很好盈利,但一百家店就能赚钱。”

或许和府天生就是为了扩张而生的。

而如果将味千拉面与和府捞面进行对比,这种扩张的迫切性或许会更加明显。

味千2021年上半年营收1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970万元,门店规模707家(含特许加盟),客单价47元;相比之下,和府捞面上半年营收8.5亿人民币,净利润1385万,门店规模340家,客单价45元。值得一提的是,味千的成本中还有和府所没有的1300万人民币的品牌特许和技术费用。但后者的估值(70亿人民币)大约是前者(12亿港币)的7倍。

而这中间6倍的差距,显然都来自于资本对和府捞面未来的期待。

难找的第二曲线

疫情迟缓了和府的增长,但通过资金催大的业务规模,真的可以帮助和府完成规模蜕变吗?

如果仔细观察和府的区域分布,会发现和府门店分布呈现一个典型特征,分布广、但绝对数量集中。和府在20多个省市地区都有分店,但门店数量却主要在三个区域,上海、北京、苏浙。

根据窄门数据显示,上海单城门店数量达到了109家、北京次之有79家,苏浙大区合计拥有103家门店。换言之,京沪两城占和府捞面的半壁江山,而三大区域门店总数更是占到了所有门店的75%。

和府在2017年就开始大力拓展华南市场,但即便坐拥广深两个餐饮大市场,和府至今发展情况却并不如人意,据大众点评数据,和府在广深两城加起来只有28家店,不及上海的一个区。

有业内人士表示,经济发展程度接近,但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呈现完全不同的市场发展情况,除了口味差异化因素以外, 两地的商场餐饮业态的差异化或许是其中的关键。

一方面是商场的数量。

报告显示,上海拥有全国一骑绝尘的商场网络,2021年拥有344家大型购物中心,也是该年唯一购物中心总数超300个的城市。上海城市的购物中心面积,已经相当于广州与深圳的综合。

而和府捞面是一个典型的商场业态,购物中心的规模数量,将直接影响该品牌在地区的效益能力。

图源:赢商网

另一方面,则是商场背后的形态。

以北京为例,购物中心面积与广深差异并不大,但是和府门店面积却天差地别。这与两个城市之间的商圈餐饮形态有关系。

京沪的商场自我体系能力比较强,周围社区的商业生态与商场较远、或没有太大的价格差异,因此大量的餐饮消费会被留在商场生态里解决。此时和府捞面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有一定的品牌和空间溢价能力,但客单价相比普通中餐依然很低;出品和堂食效率高,不耽误继续逛街。

但是广深的商场场景则不同。社区与商场的距离很近,商场门外一百米可能就有一家客单价在20元以内的小面馆。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可完全有动力去寻找更高性价比的门店,吃完便饭再回到商场继续作战。

在这样的场景下,和府捞面在场景内营造出的差异化优势便会被周边的社区店消解。

同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占据了超过80%的门店占比,其中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城市的核心商圈来展开。

图源:和府捞面官网

和府曾经将自己对标成“中国的麦当劳”,但这也正是和府与麦当劳在生意模式上的本质差异。和府虽然有品牌、有产品,但是本质上是高度依赖商场流量体系的。相比之下,麦当劳则不仅可以在各种场景下都有一席之地,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流量拉动作用。

这两者与场景关系的差异,也直接决定了双方门店的天花板高低的难度不同。

在数量方面,麦当劳的天花板来自人口达到一定密度水平的区域数量,而和府则来自具备优质流量能力的商场数量。

在定位方面,两种不同的品牌在商场的谈判地位中也是不一样的。近年来,随着和府品牌的升级,在商场话语权中的地位在升高,但总体来说,与星巴克、喜茶等网红门店是不同的,后者可以带来直接的流量转化,但对于和府的定位依然是一个依托商场流量的店铺,只是相对于其他品牌有更高的转化效率而已。

而一旦有更多的替代品牌成长起来,和府目前在部分商场中获得的短暂谈判优势也肯定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当然,乐观来说,我国商场业态在未来依然会处在高速发展当中,只要没有显著的竞品搅局,和府押注商场在中期依然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图源:和府捞面官网

不过,和府在拿到融资款后,也在做一些多元化的调整,以图在目前的品牌定位上更进一步。

从大的策略来看,和府的多元化可以来自两个方面的能力延伸。一个是基于“面”,走出商场、机场等流量场景,孵化一个更能面向社区的运营模式,进而拓宽自己的天花板;另一个则是基于“场景”,在商场内开出更多垂直品类的餐饮门店。

在面类场景中,李学林曾对媒体表示,公司的规划是分成不同的门店,和府标准店(150平米)、快捷店(七八十平米)、外送店、金标米其林餐厅(两百平以上)。不过,就目前来看,和府主要还是围绕商场生态去做门店探索。

除了面类场景外,和府也在尝试把不同的垂直场景嫁接在小面中。

例如和府“小面小酒馆”,便首先作为一个融合新业态开始落地上海。不过这更像是“面馆+”的一种尝试,去除了以前的“书院”气息,融入了一些夜场、下午茶和酒文化的元素。此外,和府还推出了火锅业态,“和府火锅和她的面”,不过整体套餐类型更像是麻辣烫,预点套餐后由后厨涮好上桌。

不过,这些场景依然都没有成长出速度,和府本质上依然是“书院+面”的餐饮公司。和府的第二曲线,至今还没有真的走出来。

图源:和府捞面官网

有投资人曾对品玩吐槽,新消费的投资其实存在一个悖论。

餐饮与TMT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在于,后者需要用规模换想象力,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吃很多钱;而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优质的公司在成长过程中,本身就有很强的正向现金流能力。他们不仅可以在业务中挣大把的现金流,还可以利用供应链上下游获得丰厚的账期优惠。

一个直白的大道理是,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有很强的现金流能力,为什么他们需要股权投资的钱呢;而如果一个企业本身没有很强的现金流能力,你又凭什么敢投他们呢?

消费没有赢家通吃的道理,麦当劳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消费赛道拥有自己的逻辑,它必然不是TMT成长故事的第二次翻版。否则品牌就像穿上了格林童话里那双华美的红舞鞋,外面人看到的是光鲜亮丽的估值,只有自己人知道停不下来的焦虑。

和府捞面们要上市了,我们只能祝他们好运,希望大家终归能有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