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早期项目有多卷?头部基金互拉黑名单,“我的项目不许他家投” 2022-03-29 11:41:12  来源:36氪

早期项目的争抢正在加剧。

最近,两家头部顶级美元基金,为了一个早期项目在北京某大学发生“碰撞”。目前,A家已将B家拉入黑名单,并在内部下达了,“自家项目不让B家进了”的通知。

早期项目的内卷,比想象中来的更猛烈一些。

原因可能就是:便宜。相对于后期大PE项目,早期估值再贵,也能投的起,但后期项目比拼的则是募资、品牌、基金规模等硬实力。

而早期项目,有1000万,就能投的起。

01头部美元基金大学校园抢项目,一言不合“拉黑”对方

在过去两年时间,头部机构纷纷开始追逐早期项目。尤其是硬科技赛道争抢项目的激烈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投资人们不仅深入产业找项目,跟更在大学里“挖人”。

曾有医疗项目的创始人直言,在自己公司尚未成立时,就已经有意向出资人。投资人们在市场上广泛撒网,“你创业了可一定要告诉我!”这可能是互联网大厂高P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机构开始青睐于从产业中招聘,原因除了这类投资人更懂产业,另外也是看重他们在产业中的人脉圈子。一家航天领域的机构创始人表示,他们投资的一些项目创始人,都是自己以前的同事。从一个idea开始,就能深入沟通。另一家人民币基金大佬对融资中国表示,不仅要从产业找,更需要从产业中“忽悠”人创业。

近日,两家头部美元基金在大学校园为了一个项目发生争执。事后,其中一家已经在内部宣布,禁止自家项目B机构进入。

过去,投资人抢项目也常见,手法无非就是给企业创始人一个更高的估值。如今,为了争夺超级明星项目,投资人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消费项目火上天的时候,投资人写小作文的事真实存在。医疗项目火的时候,估值竞价的事也有。更有甚者,给项目创始人父亲哭坟的,都有!

项目方和投资人的关系,一个对调。从强势到弱势的投资人,从天使轮、到VC,再到PE,都是“有心无力”。

前一轮的内卷中,投资人凭借的是自己机构资本实力——规模大,不差钱,出的起高估值,在之后,CVC因为有产业资源,也能偶尔拿到一些便宜估值的项目。

如今,即便是头部机构,也需要一争高下。

一些机构对于自身看好的项目,更希望独家领投,不乏有点“排异反应”。此前,也有机构大佬在机构群里质问另一家机构,“为什么不让我们投?我们对你们一直很尊重啊!”

美元基金的竞争也在加剧。不仅仅体现在IPO排名榜上!明星拍电影,谁的名字排在前面的争论,如今项目投资人名单的先后顺序美元大佬们也很看重。都是江湖中人,无人能幸免。

02爱抢项目,更爱抱团

事实上比起内卷,早期投资人更爱抱团,而且越早阶段,越爱抱团。

你很难看到后期的专业投资机构大搞特搞PE协会吧?但是这种现象在早期中很常见,尤其是个人天使投资人。比如,武汉天使投资人协会、广东天使会、中关村天使协会等等。

比如广东天使会,2014年进行了一次“公司化”改革,搭建创投的生态圈,形成了各类活动、孵化+投资、投资教育等模式。“公司化的核心是通过更专业化的团队来运作,提高投资成功概率。”广东天使内部的一位投资人表示,因大家一起参与利益分配,也会更投入地去执行。

再看武汉,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长江天使汇。当时,武汉打出的标语是,整合全球天使投资人资源,把武汉建成天使投资最活跃的“天使之城”。近几年,除了举办内部活动,还会定期进行天使投资人论坛。

做协会对天使而言,有两个好处:

一则,通过圈子找项目;

其二,报团取暖,群策群智。

事实上,虽然投资机构强调独立决策,但是真能克服欲望,逆风前行的还是少数。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小机构,更愿意报团取暖。当前,业内已经有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个现象体现在投资方面:早期项目跟投一大堆,但没有人领投。大家都在等待头部大机构出现。“项目出来,跟投的先确认份额,然后等大机构出来领。”深圳一家头部基金经理直言。

另外一个现象则体现在撤退上:如果一家项目拿到了数个TS,那跟风的人就会更多,一旦这个项目有一家机构撤了,那其他几家往往也不投了。

看上去像是一场闹剧,但现实就是如此。这就是内卷:先把企业哄得像个明星,估值抬得恨天高,但发展中稍有困难,马上被市场踩踏。

03早期投资还能不能做“一夜暴富”梦了?

又内卷,又抱团,成功率不高,为什么还有大把机构投入到早期项目中?

整体看,还是价格问题。一方面,估值贵,成长期价格太贵了,医疗项目每轮都能翻倍,但项目本身没有成长;另一方面,高价入手,却难以退出。一个较高的估值进入项目,但是刚上市就破发。再或者在解禁期内股价暴跌,这使VC阶段的投资很难做。性价比低,又承担了中早期的风险,又得抗住PE阶段收益率低的压力。那不如,向前走。

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政策鼓励。投早 、投小、投科技,政策之风吹过,纵观市场上,几乎没有非硬科技投资机构了。

去年年底的论坛上,无论是讨论投资阶段,还是退出,亦或是募资,大家的自我介绍,清一色的硬科技投资人。

如果说早前投资智能制造的,往硬科技上靠还能理解。但一些投资消费的也在大张旗鼓宣传自己在硬科技领域布局多年。“我们投的是含有科技含量的消费项目”……

当然,除了以上种种考量,投资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数学问题。越早,风险虽然更大,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惊人的。一直以来,市场都认为,早期投资能带来一夜暴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字上。

天使投资人们就曾经创造出一个个奇迹般的回报项目:正轩投资董事长夏佐通过30万元投资比亚迪,获得了200亿元收益,超50000倍的惊人回报倍数。龚虹嘉通过投资海康威视,套现约 300 亿、回报率超 3 万倍,王刚投资滴滴,回报率超过5000倍。

但天使投资绝非是在“一夜”之间完成暴富。

龚虹嘉正式退出海康董事会,花了 20 年,夏佐全“一战封神”,来自比亚迪26年的坚守,王刚投资滴滴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事。

天使投资,需要更长久的等待。这也是近几年,市场上一度认为,天使不应该机构化的原因——期限错配。

LP们无法等待10年、20年时间,以博得一个超额回报,尤其是,这个回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20年时间,赛道更迭,风口转换,创始团队问题,都可能让曾经的独角兽项目“烟消云散”。

科创板上市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以高科技标榜,但上市后市值能突破百亿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项目上市后市值以10-30亿的为主。这样的市值之下,一级市场投资人想要赚大钱,是很难的。尤其是一夜暴富的梦,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过去,一些头部机构投出了千亿市值明星项目,亦或是内部回报超1亿美元项目,但机会成本居多。能在今天实现千亿市值的项目,在20年前,他们所处的赛道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如今各赛道逐渐成熟,很难再出现颠覆性的机会。而早期投资人,不仅需要慧眼识人,更要提早观察到未来会大暴发的产业,这绝非易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阿布,编辑: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