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扬州市江都区建成11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 2022-04-01 17:26:28  来源:扬州市农业农村局

自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试点以来,扬州市江都区已建成11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12万亩农田实现“全托”,较好地实现了农户、建设主体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共赢。

江都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相平介绍,在试点建设过程中,江都区着力打造 “5+N”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江都模式”。“5”即“五大中心”,包括全程机械化、粮食仓储烘干、农机维修保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以及农资配送直供。“N”即根据市场状况和综合体自身禀赋选择的附加服务,包括培育农业废弃物回收、粮食初加工等功能。

选好“领头雁” 带领“群雁飞”

小纪镇祥喜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负责人马祥喜,是受省级表彰的种粮大户;

丁伙镇新沟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负责人谈有林是“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他带领农机手组团跨区作业、发展集体经济,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大桥镇苏源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负责人吴苏军,积极参与当地公共事务,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多予”和“让利”的原则,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认可;

浦头镇加迟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的负责人王加迟,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村干部,他积极带领农民致富,通过联合广大农机手团体作业实现效益互补,既扎实推进农时作业进度,又充分发挥农机手技能。

…………

一只只领飞头雁,成为闻名一方新型农业产业化的领路人。赵相平说,在主体选择上,江都区一方面以运营质态良好的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为依托,做到主体多元化、市场主导化。另一方面,将社会口碑、社会声誉等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确保所选主体服务能力过硬、社会声誉良好。

引来“好帮手” 当好“农保姆”

通过引进专家、组织新型主体培训、培育农机手等方式,江都区为农业综合体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领域的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专家定期深入到各试点开展调研和座谈活动,以专业的视角为综合体建设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注重新型主体的知识学习与更新。打造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各主体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建设经验。

通过“结对帮扶”,各综合体建设、运营水平显著提升。邵伯镇丰禾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服务户数超过100户,累计服务面积达到12000余亩;真武镇永兵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11000余亩,为客户加工稻米达60余吨;小纪镇冬兵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做强服务,成效显著。

服务“一条龙” 增收“新亮点”

江都区目前运营的11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较好地实现了农户、建设主体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共赢。

真武镇真武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2019年实现总收入1665万元,为土地入股的农户每亩创收750元,为村集体创收109万元;

浦头镇小林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每年服务收入达30多万元,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超过1万亩,有效解决了农忙季节农机获取不及时、水稻烘干服务供给不足等难题;

武坚镇金麦穗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坚持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整体农业工作效率提高25%以上;

吴桥镇瑞利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在种植服务上,坚持订单生产,直供的农资价格普遍比市场低10%-15%。

据了解,11家综合体全程机械化年服务面积14.001万亩,机插秧作业服务17936亩;烘干仓储设施面积14174㎡,总烘干能力1247吨级批次;年加工销售稻米16570吨。

项目实施期间,11家综合体聚力擦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金字招牌,基本实现了纵向横向协作,初步构建了联合发展、合理分工、要素融通、产业增值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体系,为区域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发挥了重大辐射效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5+N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托福网络课程 雅思作文范文 环球雅思官方网站 ielts考试流程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