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花20多万上大学,毕业当前台,月薪2800无社保:你敢说未来不后悔?! 2022-04-13 15:46:51  来源:36氪

01

几天前,学生Mary给我发来一段视频,说这段视频获得了不少关注与热度,想听听我的看法。

我点开了这段视频,原来,发这段视频的是一位女大学生,她在视频中大方地透露了自己目前的工作及具体待遇: 她的岗位是前台,月薪2800元,没有保险,单休......

而视频中的文字更让人唏嘘不已,这位大学生自述上大学花了20多万,如今自愿从事前台工作,并承认自己没出息,就喜欢这种清闲、不用动脑子的工作。

据悉,这位女生学的是视觉传达专业,也就是平面设计,不少人揣测,该女生之所以没有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能是学业不精所致。

在我看来,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 设计类的工作费脑子不说,加班加点也是常态,这个女生很可能不喜欢这两点,所以她才会强调喜欢前台这类不用动脑子且清闲的工作。

不少人对她的这份选择表示担忧:倒不是说专业对口就一定有多么好,只是这个女生草率选择了“不用动脑子、清闲”的前台工作,实在让人大呼“不值得”!

要知道,单纯就前台这个岗位而言,她的学历和20多万的大学花费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何况低薪还没有保险......可能她今天不会意识到,今天的选择对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真正让人戳心的,恰恰是这个女生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随意和风轻云淡——仿佛在她看来,这份清闲不用动脑子的工作也不错,同时字里行间也表达出不愿改变的意思,大方承认自己没出息。

在我看来,这和这位女生有限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有关:毕竟刚出校门,她还没有经历社会的拷打和生活的磨砺,更缺乏长远的考虑与规划,现在的她可以因为这份不用动脑不用加班的前台工作沾沾自喜,甚至坦言自己“没出息”。

但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当有一天她发觉不对劲的时候,或许一切都晚了!

02

我想起了曾经经手过的一则真实的咨询案例。

为叙述方便,同时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我们姑且将主人公称为阿萍好了。

阿萍(化名)曾经是一家钢铁厂的质检员,大专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这家大型国企,五年来,不仅工作内容一成不变,而且工资也没有任何增长。

在阿萍找我咨询的时候,她动过无数次离职的念头,但每次一想到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去,好不容易升起的勇气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 为什么一份简单的工作干得越久,越是感觉自己越来越无力,甚至再也离不开了呢?

其实,不是离不开,而是不敢离开。

想要了解这一现象,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个概念, 窄化效应。

所谓窄化,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躯体感觉、认知、情感或思维意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收缩、越来越局限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为对窄化对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度增强,等等。

纵观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史,你会发现窄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在工业化进程中,窄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专业化分工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加速了职场专业化的进程。

拿阿萍所在的钢厂来说,一家钢厂少则几千名员工,多则几万几十万不等,每道工序都进行了明细化分工,根据阿萍的反馈,光是她所在的质检小组就有十来名质检员,各项质检标准相对成熟完善。

然而这种窄化对从业者的弊端显而易见——对阿萍这样的质检员而言,他们的工作内容单一重复,五年下来,很多人连工位都不曾发生改变。

同时,职业窄化会导致一个明显的结果,那就是可选择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窄化:有观点认为,当一个人的工作内容严重单一、工作时间延长,导致窄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从业者将丧失探索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变现状的能力。

03

通常说来,一个人的窄化大约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1、精力不断被消耗,疲惫不堪。

窄化效应的工作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工作内容没有任何变化,并不会因为时间的累积获得显著的提升与成长。

而这种无法成长感无疑会消耗你的能量,你会感受到强烈的无意义感,甚至自我怀疑与不断内耗——明明工作不繁重,但总是感觉疲惫不堪。

2、负面情绪蔓延,每天上班如上坟。

由于阶段1导致的疲惫和精力匮乏,导致人的创新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反复重复单一枯燥的工作内容,难免产生厌倦情绪,上班也常常不用带脑,导致思辨能力下降,无法进行缜密思考,更懒得进行类似阅读这种精神类活动。

3、消极抵抗,不想动脑。

伴随着阶段2的深入,从业者会对工作渐渐产生一种烦躁且不满的情绪,到最后连一丝反抗和挣扎都懒得动,言下之意就是“随便你怎么整,只要能按时下班就可以”,逐渐陷入“上班等下班,下班等退休”的混吃等死状态。

这种人慢慢成为了传说中的“老油条”: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不公正待遇都可以忍,只要不危及到个人利益(例如工资、休息日等)都无所谓,工作人浮于事,能拖就拖。

4、丧失正常智力,包括理解力判断力等。

随着阶段3的继续深化及发展,会产生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失智”。

表现在不论领导或者他人说什么,都是“充耳不闻”:不是不想听,而是感觉听不懂。

回到家打开新闻总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看着网上沸沸扬扬的“互联网”、“AI”等热词,觉得分外陌生,觉得自己正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长此以往,当事人往往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除了手头的工作,似乎也无法做其他别的工作了,并且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真切,直到变成现实。

04

和所有鸡汤及励志文不同的是,阿萍的经历可以用“坎坷”两个字形容。

踏入人才市场的阿萍赫然发现,自己的专业及职业经历似乎无法帮助她找到合适的工作。

原来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只有在之前的钢厂才能用上,毫无疑问,五年的工作下来,自己不论从知识还是经验甚至认知层面都逐渐被窄化了,从一名有无限可能的毕业生变成了一枚“职场螺丝钉”。

对于阿萍这样的人来说,到底该怎么办呢?

1、从被动安排到主动寻找。

阿萍之前的工作是家人安排的结果,她不需要动脑也不需要承担责任,混得不好一句“都怪你们给我做的主”就把一切责任撇清的一干二净。

如今的阿萍立志走出来,她面临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就是心理重建,学会自己决定并对这个决定负责。

2、从被动工作到主动出击。

过去的质检工作基本是“被动”状态,每天来多少产品直接按照标准检验即可。

而如今,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具备主动的意识。

阿萍终于认识到,原来之前的体制对她来说既是枷锁又是保护,如今枷锁去了,连同这层保护也没有了。

她必须独自面对市场的严寒及风雨,挺过去就能好,挺不过便再也没有了退路。

3、从不管不问到重新学习思考。

通过系统咨询,阿萍有了初步的职业方向;但接下来,她还需要从四个方面落地实施。

1)、知识层:恶补目标岗位需要的知识,及时查缺补漏;

2)、能力层:动用家人或自己的人脉关系,谋求相关岗位的实习机会,哪怕不拿薪资都可以,目的是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3)、意志层:坚定自己的选择,给自己设立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论任何选择,只要是自己做出的,就尽量做出点成绩来,这也是构建自信自尊的关键一步;

4)、选择层: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保证全力以赴,其次要不断学习,最后要学会反思总结。如此,我们才不至于重蹈覆辙,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必要的铺垫与准备。

等等。

05

我知道,阿萍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发视频的女学生,谁知道会不会是下一个“阿萍”呢?

随着咨询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笃定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论基于残酷的现实还是未来的趋势分析,清闲又不需要动脑的岗位只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而从长远的职业生涯与发展来看,更是弊大于利,它会让你的道路越来越窄;而唯有不断学习与突破,才能在这个动荡的职业环境中走得越来越稳。

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与环境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种变化带来的撕裂感,虽然疼,但却无比真实,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我——

是的,我们还活着;

而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