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来访者Linda(化名)今年37岁,前来咨询时是一名外企的销售经理,同时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在视频的那一端,我察觉到她虽然妆容精致,但是内心疲惫:每说一句话,似乎都要叹口气。
她说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忙,生完二胎重返工作岗位后,这种感觉越发明显与强烈:从一睁眼开始,她感觉自己就有做不完的事情要做,但是一天过后,又不知道自己忙了什么。
一方面,她感觉工作也没有做的有多好,工作方面没有什么成就感;
另一方面,她觉得也没有陪好孩子,对待家庭和孩子方面又深感愧疚。
Linda说当初为了方便父母照顾孩子,便把两位老人接来同住,如今两个小孩都已经上幼儿园了,老人主要负责接送,Linda和老公负责下班后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陪伴孩子。
然而Linda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会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处理,结果往往是人在家里,但是灵魂扑在了工作上面。
人神分离的状态下,孩子们经常抱怨妈妈不陪他们,老公也抱怨Linda成天不知道在忙啥,父母也抱怨Linda老公不知体恤......眼看着家庭矛盾步步升级,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更让Linda郁闷的是,她在工作方面并没有完成的多好,甚至领导也曾经找过她谈话,建议她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但是她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是不是女人生了二胎,智商就会下降啊?”一天,Linda听同事小声议论着自己,内心五味杂陈。
Linda觉得,自从生完二胎后,在公司的工作阻力变大了不说,人还时常感到压力大很焦虑,有时候她会想说干脆辞职算了。
但转念一想,现在这份工作已经做了六年了,不论是年龄问题、人际关系还是薪资待遇方面也还算是不错,况且现实的经济压力让她不敢轻易离职。
Linda说,希望能够找到个新的职业方向——既在经济方面有所保障,在时间方面又能够平衡工作和家庭,又希望这份工作是有成长和个人发展的,等等。
02
当讲到自己职业诉求的时候,她突然间不好意思地问我:“王老师,我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
我并不想打击她,或者反驳她,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也必须需要认清楚现实,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王老师,你说有这样的工作吗?”她突然间不太信了起来。
“我现在没法直接回答你,因为这是我们今天探索的主题。”我重新拉回到咨询主节奏。
从我和她的交流情况来看,Linda对这份工作是比较喜欢的,做事也很有责任心,但是她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焦虑,总是担心工作出纰漏;很多工作即使是完成了,她也会不太放心,回到家后再次核实确认。
有一次结婚纪念日,她和先生在外面看电影,一位老客户发信息向她询问产品价格,其实她把价格报给对方就可以了,因为她的助理之前把报价用邮件方式发给过这个客户。
但诡异的是,Linda开始担忧是不是之前邮件发的报价出现了问题,否则这个客户为什么问她报价?!
她不敢回复给对方,担心万一之前助理报错了,不知道如何解释,于是开始坐立不安。
收到了这条信息后,她开始脑补了很多“悲催的”可能性:是不是助理发错了报价?如果是发错了报价怎么办?如果万一报价报错这件事被老板知道了怎么办?......
她一直担心这些事情的发生,以至于后来电影演了什么,她都不记得了。
电影一结束,Linda就奔回家进行核查邮件,发现并没有出现问题,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是自己想太多了——原来当时这位老客户忘记了报价是多少,觉得直接问Linda比较方便。
一个美好日子就这样子被毁了,老公经常抱怨她在工作方面总是想太多,导致夫妻关系不太和睦。
经过分析我发现:对于现在的工作内容,Linda是比较喜欢的;另外在薪资、能力提升以及未来的职位晋升方面,这份工作都可以满足她的要求。
03
那么,Linda目前出现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呢?
从表象来看,似乎是这份工作占据了Linda大量的时间,导致她身心疲惫;
但是经过咨询我察觉到,真正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这份工作本身,而是Linda因为过于焦虑,总是担心工作出纰漏,一点点事儿都会反复核实——这才是她“工作量大”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焦虑的情况,但如果这份焦虑上升到了过度焦虑的地步,就需要你高度警惕了:因为过度焦虑不仅会导致工作疲于奔命不说,连带你的家庭及健康都会受到牵连。
正常来说,每个人都会产生忧虑,这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生活中发生一些我们不太希望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忧虑;当面对工作压力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忧心忡忡。
从心理健康的领域来说,忧虑几乎每天都出现;只有当严重程度较高且难以自我控制并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影响的时候,这种忧虑就值得我们警醒——我们通常称之为“过度担忧”。
一般情况下,如果生活中出现忧虑过度的情况,那么在职业中出现忧虑过度的概率较高;如果是在职业中出现忧虑过度,并且生活中受到较好的支持和照顾的时候,这种现象较少发生。
当生活中忧虑的频率过多、严重过度以及不可控的时候,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咨询缓解;如果是职业忧虑过度,通过心理咨询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可以尝试通过专业职业咨询配合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进行疏导和治疗。
04
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在职业中出现忧虑过度而导致的焦虑,可以归属于职业压力的范畴。
在以往的案例中,我通过用认知行为的方式进行调整和治疗,具有很好的积极效果。
在Linda这个案例中,我运用了心理学CBT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给她做了一个疗程的咨询。
通过咨询她发现,她的问题不在于职业定位,也不在于要找一份“她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而是因为过度担忧犯错产生的职业焦虑,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等也受到了不少影响。
而长期的焦虑没有及时得到较释放和指导,导致心理和生理又发生了一些问题。
例如:不反复查收邮件就会烦躁不安、莫名心慌、免疫力下降、开会时感到胃痛,乃至停经、失眠、掉发等等。
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经常会过度担忧,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识别忧虑的类型。
即,你的焦虑是对当前现实问题的忧虑还是对各种假象情境的忧虑。
针对焦虑指向的问题范畴不同,我们对焦虑可以进行如下区分,并找到相应的处理办法。
1、现存问题的忧虑,就是担心此时此刻地正常处理的问题性情境。
例如:Linda担忧18年的行业现状不好,整体业绩不佳,老客户的订单可能会减少。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Linda可以通过做些什么解决问题?
例如,利用优惠政策或者开发新客户等等,对于现存问题的忧虑,如果能够采取的有效的行为,这反而是积极的,有利于工作的提升。
2、对假性情境的忧虑,与对现存问题的忧虑相反,是指尚未发生的事,甚至永远不会发生。
也许有时候会包含一些在遥远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境,但几乎不可控,甚至完全不可控。
例如,客户问Linda报价,怀疑是不是助理的邮件报价出错了,进而担忧万一因此老板责难我怎么办?最后面的一个忧虑就是假想事情,对于这样的情景,主导因素并不是自己,较难预防和改变。这种假想概率较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助理的工作提醒和监督就好,无法做到让对方永远不犯错,等等。
05
Linda的职业焦虑通过认知行为介入式咨询治疗后,她的忧虑也会经常发生,但是学会了分别和判断,会让她的焦虑状态有所缓解。
后来的Linda和我们反馈说,她的年终评级拿到了全公司的唯一一个A++,在反馈中她写道:“王老师,通过上次的咨询,我发现自己之前会强迫自己做很多重复性核实性的工作浪费很多时间,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如今这种行为仍会存在,但是比起之前已经改进很多,且焦虑情绪越来越少了。”
原来,咨询后的Linda把过度焦虑降到了适度忧虑,反而在职场上发展的更好了。
不知Linda的故事,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呢?
实际上,适度忧虑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当忧虑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前做好计划,也可以对即将发生的困境提前做准备;忧虑本身可以阻止一些消极的结果发生,增加积极结果的可能性。
以上。
关键词:
- 发力蛋制品 劲仔食品小蛋圆圆鹌鹑蛋入围iSEE全球创新品牌百强榜
- 新捷途X70S颜值与实力全面升级,将于4月29日发布预售
- 奶茶行业品牌多、竞争大 冰雪时光靠什么赢得掌声?
- 千千惠生活全国上线“随心退”功能,消费者可无条件随时退款
- 杭州临平区:创建市场疫情防控“三色”预警分类管理机制 动态防控监测预警
- 海南开展防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入岛联合执法行动 对当事人立案调查
- 河北保定市场监管局创新应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提升监管效能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 原料新鲜 用料扎实 冰雪时光稳扎茶饮下沉市场
-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连续三年荣获平安陕西建设先进集体 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
- 浙江杭州:西湖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中心挂牌成立 健全机制规范运行为
-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进口水果排查专项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
- 宁夏青铜峡市场监管局:拧紧节日食药“安全阀” 确保节日期间市场安全稳定
- 北京东城对辖区旅游客运企业开展专项联合检 营造和谐市场环境
- 安徽开展专项执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行为 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良好社会环境
- 安徽启动2022年春茶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吉林: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 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 福建福州:宣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全方位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超越
- 辽宁抚顺积极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
- 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发布 南京以总体满意度排名第一
- 立案20件!安徽严查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