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白墙,一把木椅,一幅《科学与文化》的书法作品,构成了一支百万视频的全部背景要素。
一个答粉丝问的Q&A视频,上线后没多久便收到了铺天盖地的弹幕问候。
很难想象,这支百万视频的主人公是一位86岁高龄、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
在颁奖典礼上,他神采奕奕地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研究深海的,特别高兴获得2021年哔哩哔哩百大UP主的光荣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是这位老人的另一重身份。在他看来,在学术领域摸索钻研和面向大众科普深海,都是极为重要的事。
很多时候,他的生活节奏甚至比年轻人更加争分夺秒。
深海到底有何种魔力,让八旬老人依然充满少年般的激情去追寻和探索?
01 “网红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在互联网走红,对一贯在线下深耕科学研究的汪品先来说,是极为新鲜的体验。
2021年6月,汪品先入驻B站,不久后便收获140多万粉丝;在他已更新的51个视频中,最高一条视频播放量高达380多万。
这意味着,至少有上百万人在线听过汪品先院士的课。一辈子都在学校授课的他,看着网上的数据惊喜交加。
“当时那个弹幕就像下雷雨一样哗啦啦都出来了,当我看到大家在弹幕上喊爷爷、爷爷时,感觉特别亲切。”
就像是交了很多年轻朋友一样,汪品先对于海底世界的分享毫无保留,并且乐此不疲,因此一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科普老顽童”。
视频里,从百慕大三角的秘密到世界上有没有海怪,再到海底火山爆发的科普,他总能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在三五分钟之内就把真相梳理清楚。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下了这样的感叹——“小时候被未解之谜骗了好久。”
在他的带动下,虚心求学的年轻人们掀起了一股“深海学习热”。
弹幕、评论区随处可见网友们的讨论,时而有观点上的冲突,也会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找到共通点。
视频底下热心网友的讨论/图源:B站
好的文化自带兼容并蓄的能力,而一名有经验的好老师,更是具备让复杂的知识雅俗共赏的能力。
与很多对“流量”保持警惕的同行不同,汪品先始终认为“科学家应当走上台去。”在他看来,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研究和聚光灯下的网红体验,这两样事情并不矛盾。
他常说,“华夏振兴是需要软实力的,而科普就是软实力。海洋科学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共同探索这个地球上三分之二的财富。”
为了做到这一点,平时连手机都很少用的他,决定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力,消除大家对“科学枯燥”的误解,同时帮助年轻人打开视野。
汪品先院士科普“海洋的头号垃圾”/图源:微博
这位一生埋头科研工作的银发老人,将最前沿先进的海洋科学渗透进了年轻人的知识体系中。
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冲浪时,不仅亲身感受着学术研究与大众科普的“兼容之和”,也在一点点探索着敢于上天入地下海的科学精神。
恰恰是像汪品先院士这样怀抱着“和而不同”思想的人,才让看似晦涩的科学知识得以在文化氛围中焕发新生,一步步构建出这个人人皆有所学的和谐时代。
02 “老人与海”的高光时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凭借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气,暮年的汪品先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海洋传奇故事。
1999年,也就是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两年后,汪品先便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区首次大洋钻探。
那一年,他63岁。
1999年,汪品先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设计并主持南海大洋探钻
当时,中国在国际深海学术届尚处于弱势地位,亟需突破性的发展。带着与祖国和衷共济的信念,汪品先作为当时船上年龄最大的成员,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
时至今日,汪品先仍然记得船长下令开钻时,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画面,“那个意义,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也正是在登上大洋钻探船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一场“老人与海”的冒险才刚刚拉开序幕。
2018年,汪品先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9天内3次下潜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
那是一次并不轻松的探险,“在深潜器里,我们只能像蛤蟆一样贴在球形表面上,透过窗口观察采样记录,蜷缩的姿势极其难受。”
彼时的汪品先,已是82岁高龄。从深海上来之后,他兴奋得像淘到宝物的孩童,眼里闪着光。从1978年第一次听闻“深潜”到2018年三下南海,从盛年到鹤发,他足足等了40年。
更让他激动的是,以往进行南海科考航次任务都是乘坐外国的船,而这一次乘坐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这是属于汪品先“爱丽丝漫游仙境”般的经历,更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振兴的励志故事。
深海勇士号模型
三下南海深处探寻海洋奥秘,耄耋之年亲赴一线,为国家、为科研、为梦想,三者合一迸发出了能量巨大的“和谐之力。”
再苦再难的深海科研,也会被科学家的开拓精神所征服。正是这样的内外“相成之和”,才一次次书写了“老人与海”的高光时刻。
03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也是汪品先在论文中多次提到的观点,神秘、有趣的深海世界,让他亲身感受到宇宙之大、万物之和的力量。
正是秉持着对万物充满好奇的赤子之心,让他从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弄堂小子”,成长为如今上山下海钻科研的“网红院士”。
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国内几乎无人知晓“海洋地质”究竟是什么。
汪品先毕业回国后,愣是用一台连焦都对不上的双目镜,啃完了十几本俄文资料,甚至还用它来研究微体化石。
去年满85岁时,汪品先还定下了五年写两本书的阶段性计划。一本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科学,另一本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文化。
暮年的汪品先,将心力倾注在科学与文化的研究上,坚持大众科普、做中国自己的深海研究,为的就是一个目标——
“把现代科学和古代文明结合起来,打造新一代的华夏文明。”
汪品先认为,科学和文化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即便从山脚下不同的点出发,也会在山顶相聚。
做了一辈子科学研究,他深知科学要强大、要创新,也必须与文化融合交织,相互反哺滋养才能有新的突破。
如同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了古老而强大的文化,正是因为拥有“和力”,即融合的力量,而非“打”的力量。
“中国的古文化里面,能不能长出科学的芽呢?这就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汪品先对自己提出的命题。
关键词:
- 发力蛋制品 劲仔食品小蛋圆圆鹌鹑蛋入围iSEE全球创新品牌百强榜
- 新捷途X70S颜值与实力全面升级,将于4月29日发布预售
- 奶茶行业品牌多、竞争大 冰雪时光靠什么赢得掌声?
- 千千惠生活全国上线“随心退”功能,消费者可无条件随时退款
- 杭州临平区:创建市场疫情防控“三色”预警分类管理机制 动态防控监测预警
- 海南开展防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入岛联合执法行动 对当事人立案调查
- 河北保定市场监管局创新应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提升监管效能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 原料新鲜 用料扎实 冰雪时光稳扎茶饮下沉市场
-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连续三年荣获平安陕西建设先进集体 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
- 浙江杭州:西湖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中心挂牌成立 健全机制规范运行为
-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进口水果排查专项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
- 宁夏青铜峡市场监管局:拧紧节日食药“安全阀” 确保节日期间市场安全稳定
- 北京东城对辖区旅游客运企业开展专项联合检 营造和谐市场环境
- 安徽开展专项执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行为 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良好社会环境
- 安徽启动2022年春茶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吉林: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 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 福建福州:宣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全方位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超越
- 辽宁抚顺积极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
- 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发布 南京以总体满意度排名第一
- 立案20件!安徽严查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