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略显平淡的“双11”,蹲点直播、做攻略、拼手速……很多人一边抱怨促销规则的繁琐,一边亢奋地买买买。但有一群人完全置身事外。记者注意到,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有三十几万网友共同抵制消费主义,他们用各种方式呼吁理性消费。
从“血拼”到拒绝参与
“每年‘双11’我们都要学习新的规则,这其实是平台驯服我们的手段。”在北京上班的马女士说道。
马女士的最近一次购买记录还停留在今年4月,这个“双11”她的购物车没有添加任何商品。但是早些年,马女士可是“双11”的重度参与者,每次“血拼”平均花费近一万元。
为何失去购物欲望,马女士说:“规则太过复杂,每年都要花费时间学习新的购物规则,寻找攻略,感觉自己像被平台规则驯服的动物一样。”
不同于早就拒绝参与“双11”的马女士,秦同学为了今年的“双11”摩拳擦掌,在小红书里早早就收藏了各种直播间攻略、各种优惠小技巧、各式各样的链接,购物车里也提前就加入了想要购买的商品。
“我下单之后才发现还有个隐藏的优惠,看微博上大家的晒单截图才发现有人比我买的更便宜。”没有享受到最低价让秦同学感到失落,这种对于最低优惠价格的追逐很多人感同身受。
“断舍离”告别伪需求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精致女孩都应该拥有”“秋冬一定要入”……这些广告词将商品包装成了一颗颗欲望糖果,原本普通的高跟鞋、口红,摇身一变成为优雅、精致、有品味的象征。
在“双11”氛围的烘托下,各个平台都沾染着狂欢消费的情绪,“必买”“必囤”“错过等一年”等各种放大字体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如何识破这些被包装过的“伪需求”,是“消费主义逆行者”的第一课。
“口红我有上百支,但常用的就两三支。”曾经的重度口红爱好者小丁说,自己曾热衷于购买各大品牌新出的口红,而且买了口红之后,还要买口红收纳。在经历过两次搬家后,小丁决定“断舍离”,留下常用的,其他全部都处理掉。
性价比是消费主义逆行者购物衡量的重要标准。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的闫女士是个极简生活的践行者,“每个季节基本上买两三件衣服,平时的日常用品都是用完了再买,从不买奢侈品,只买必需品。”今年的“双11”,闫女士只买了牙刷。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消费者网购消费信心指数调研报告》也显示,“消费要讲究性价比、理性节制”是受访者最为认同的消费观念。
理性消费不是反消费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出现,是中国消费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根据2020年5月发布的《2019-2020 中国青年消费报告》,55.8%的年轻人表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自己生活必需的”,40.2%的年轻人则选择“少买点,买好点”。而消费主义的逆行不是简单抵制消费,而是反对消费主义。
追求绿色环保也是不少年轻人减少电商购物频率的原因之一。“水果我基本不在网上买,包装太浪费了,甚至每一颗猕猴桃、每一颗新疆小红杏都单独包装,实在过分。”消费者向先生说。
“谨慎花好每一分钱,实现经济独立,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今年刚刚投身职场的柳敏说,自己工资不算高,就要精打细算,虽然父母愿意补贴房租,但她并不愿意伸手。
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卢尧选认为,对“双11”的反思,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回归理性消费。但这种回归需要一个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非常丰厚基础上的。例如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消费欲望爆棚,追求名牌、豪车,但现在更多转而追求极简主义和精神消费。
今年略显平淡的“双11”,蹲点直播、做攻略、拼手速……很多人一边抱怨促销规则的繁琐,一边亢奋地买买买。但有一群人完全置身事外。记者注意到,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有三十几万网友共同抵制消费主义,他们用各种方式呼吁理性消费。
从“血拼”到拒绝参与
“每年‘双11’我们都要学习新的规则,这其实是平台驯服我们的手段。”在北京上班的马女士说道。
马女士的最近一次购买记录还停留在今年4月,这个“双11”她的购物车没有添加任何商品。但是早些年,马女士可是“双11”的重度参与者,每次“血拼”平均花费近一万元。
为何失去购物欲望,马女士说:“规则太过复杂,每年都要花费时间学习新的购物规则,寻找攻略,感觉自己像被平台规则驯服的动物一样。”
不同于早就拒绝参与“双11”的马女士,秦同学为了今年的“双11”摩拳擦掌,在小红书里早早就收藏了各种直播间攻略、各种优惠小技巧、各式各样的链接,购物车里也提前就加入了想要购买的商品。
“我下单之后才发现还有个隐藏的优惠,看微博上大家的晒单截图才发现有人比我买的更便宜。”没有享受到最低价让秦同学感到失落,这种对于最低优惠价格的追逐很多人感同身受。
“断舍离”告别伪需求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精致女孩都应该拥有”“秋冬一定要入”……这些广告词将商品包装成了一颗颗欲望糖果,原本普通的高跟鞋、口红,摇身一变成为优雅、精致、有品味的象征。
在“双11”氛围的烘托下,各个平台都沾染着狂欢消费的情绪,“必买”“必囤”“错过等一年”等各种放大字体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如何识破这些被包装过的“伪需求”,是“消费主义逆行者”的第一课。
“口红我有上百支,但常用的就两三支。”曾经的重度口红爱好者小丁说,自己曾热衷于购买各大品牌新出的口红,而且买了口红之后,还要买口红收纳。在经历过两次搬家后,小丁决定“断舍离”,留下常用的,其他全部都处理掉。
性价比是消费主义逆行者购物衡量的重要标准。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的闫女士是个极简生活的践行者,“每个季节基本上买两三件衣服,平时的日常用品都是用完了再买,从不买奢侈品,只买必需品。”今年的“双11”,闫女士只买了牙刷。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消费者网购消费信心指数调研报告》也显示,“消费要讲究性价比、理性节制”是受访者最为认同的消费观念。
理性消费不是反消费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出现,是中国消费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根据2020年5月发布的《2019-2020 中国青年消费报告》,55.8%的年轻人表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自己生活必需的”,40.2%的年轻人则选择“少买点,买好点”。而消费主义的逆行不是简单抵制消费,而是反对消费主义。
追求绿色环保也是不少年轻人减少电商购物频率的原因之一。“水果我基本不在网上买,包装太浪费了,甚至每一颗猕猴桃、每一颗新疆小红杏都单独包装,实在过分。”消费者向先生说。
“谨慎花好每一分钱,实现经济独立,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今年刚刚投身职场的柳敏说,自己工资不算高,就要精打细算,虽然父母愿意补贴房租,但她并不愿意伸手。
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卢尧选认为,对“双11”的反思,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回归理性消费。但这种回归需要一个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非常丰厚基础上的。例如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消费欲望爆棚,追求名牌、豪车,但现在更多转而追求极简主义和精神消费。
- 版权拆分下,玩家是否还能做DOTA赛事主人?
- 天天资讯:阿里巴巴市值跌回8年前:没有人永远胜利
- 环球观察:前三季度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
- 环球头条:宠物看病这么贵,宠物医院却不赚钱?
- 焦点快报!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内卷新战场?
- 施耐德电气携手北马激情开跑 倡导绿色可持续理念
- 看热讯:浙江医药: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抗-AS269偶联物(ARX788)获临床试验批准
- 伊利离“八年再造半个伊利”有多远
- 步长制药:泸州步长与美国瑞美德签订合作开发和许可协议
- 全球热资讯!加拿大和英国参与了对俄的袭击 粮食无法外运 两国要担责!
- 《名家传承》艺术人生专题访谈——周华刚
- 新消息丨风电整机商三季报业绩分化:明阳智能最赚钱、电气风电下滑最明显
- 吴树永--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 《2022科学生发白皮书》发布,生发防脱消费趋势请查收 | CBNData报告
- 两大国货品牌跨界联动,演绎国潮新力量
- 京东11.11发布“百大产业带扶持计划” 推动家装建材、家具产业带商家高质量增长
- 育博再添荣誉!英儿高获科技成果认证!
- 《生活进化论》第三季第一期x钢琴演奏家陈萨:理享空间,让音乐进阶非凡
- 《名家传承》艺术人生专题访谈——徐孝正
- 《名家传承》艺术人生专题访谈——朱德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