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关注的一位独居博主更新了一条生活vlog。视频中,博主分享了与朋友去量贩型超市囤货后的“战利品”,随后打趣地说:“就这样爸妈还担心我吃不好,他们就应该担心我吃得太好。”
尽管没有频繁“刷梗”,也多在呈现通勤、做饭、洗衣等普通人的琐碎日常,可近几年,生活类vlog还是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不少博主轻松收获数十万粉丝,百万级播放量,甚至会全职进行“自我呈现”。那么,年轻人为何爱看他人波澜不惊、平平无奇的生活日常?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精神需求?
梳理这类视频,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它们往往是熟悉感与陌生感的结合体。因为展现的是独居、租房等平凡日常,所以,受众看后不会有一种疏离感。不管是一起床先刷手机的小习惯,独自窝在沙发里看一场电影的愉悦,还是“抽个大空”来一场彻底大扫除的畅快,都能够让关注者产生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
随着近年城镇化的发展,这一受众群体的规模不容小觑。以独居青年为例,据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我国有超过7700万名“空巢青年”,其中五分之一分布在北上广深。在工作之余,如何摆脱“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的单调生活模式,也成为众多独居青年的关注点。
这便涉及生活类vlog的另一个魅力:在相似的生活框架下,它们又会有注重仪式感、强调生活品质的“新鲜”一面。我在刷类似视频时,就曾“get到”开锅之类的生活小妙招,学会了酸奶杯、鲫鱼豆腐汤的做法,还意外发现了隐藏在居住地附近的宝藏小书店。年轻人喜欢看这类“岁月静好型”vlog,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庸常日常之外,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小小生活家,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起来。
通过自己的经历,我也意识到:这种观看的乐趣,应该成为追寻美好生活的灵感和动力,而不是成为生活本身。对通勤时间动辄一两个小时、时常加班、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说,回到家往往疲惫异常,“只想躺着”。此时,生活类vlog可以成为一种提醒:繁忙的工作之外,别忘了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精神高度集中地写稿之后,通过看vlog实现精神的“放空”。有好多次,也是因为视频内容的灵感,让不愿起身做饭的我有了兴致,随后出门选购食材,给自己做一顿大餐。
作为一名“资深”vlog观众,我发现,这几年,生活类vlog的变现模式的确愈加成熟,很多都实现了深度商业绑定。这种模式当然有利于博主的持续内容输出,却也容易造成一种误区:视频的真实度大打折扣,许多变为由各类商品堆砌起来的伪精致生活。
比如,不少博主家里就有同款香薰蜡烛,同样精致的碗碟,相似的“爱用品”推荐环节,然后在视频下方的信息栏中打上商品链接。前段时间,如何更好区分“种草”与广告的话题,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对观众来说,这种美好情境很容易引发幻觉,以为只要手指一点,获得同款好物就拥有了同款生活,由此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可以看出,生活类vlog大火,折射的是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真实向往,对生活品质、乐趣的追求。只是,这样“好好过日子”的追求不该被限定在消费主义的狭隘框架中。以观看他人的美好日常为灵感,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才能让生活vlog产生更多正向的激励作用。
(李康尼)
- 版权拆分下,玩家是否还能做DOTA赛事主人?
- 天天资讯:阿里巴巴市值跌回8年前:没有人永远胜利
- 环球观察:前三季度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
- 环球头条:宠物看病这么贵,宠物医院却不赚钱?
- 焦点快报!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内卷新战场?
- 施耐德电气携手北马激情开跑 倡导绿色可持续理念
- 看热讯:浙江医药: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抗-AS269偶联物(ARX788)获临床试验批准
- 伊利离“八年再造半个伊利”有多远
- 步长制药:泸州步长与美国瑞美德签订合作开发和许可协议
- 全球热资讯!加拿大和英国参与了对俄的袭击 粮食无法外运 两国要担责!
- 《名家传承》艺术人生专题访谈——周华刚
- 新消息丨风电整机商三季报业绩分化:明阳智能最赚钱、电气风电下滑最明显
- 吴树永--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 《2022科学生发白皮书》发布,生发防脱消费趋势请查收 | CBNData报告
- 两大国货品牌跨界联动,演绎国潮新力量
- 京东11.11发布“百大产业带扶持计划” 推动家装建材、家具产业带商家高质量增长
- 育博再添荣誉!英儿高获科技成果认证!
- 《生活进化论》第三季第一期x钢琴演奏家陈萨:理享空间,让音乐进阶非凡
- 《名家传承》艺术人生专题访谈——徐孝正
- 《名家传承》艺术人生专题访谈——朱德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