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水排海,海鲜还能吃吗?
专家:避免食用产地、来历不明的鱼虾贝类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唐小雨
北京时间24日中午12时,日本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染水正式启动, 2023年度预计排放约3.12万吨,氚总量为5兆贝克勒尔,约为东电年计划排放量上限(22兆贝克勒尔)的两成。对此,群众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对我国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是否会有影响。
据了解,核污染具有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长期摄入或造成慢性放射性中毒。8月24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自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后续影响有待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判定。
核污水240天后到达我国沿海
据报道,有研究模拟日本核污水排海扩散过程:240天到达中国沿海,1200天后覆盖北太平洋。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分析来自于清华大学相关团队。该团队曾于2021年进行了核污水在太平洋的扩散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左右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
据了解,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毒性和生物蓄积性,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放射性物质可以影响海洋中的生物体,包括浮游生物、海草、珊瑚礁和鱼类等。核辐射会改变海洋生物的基因,导致它们发生恶性突变。这些恶性突变会随着鱼类的繁殖一代代传下去,这可能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引起生物链的破坏。
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近日曾表示,日本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但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而且是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掉的。
日本工程技术专家后藤政志认为,经多核素去除设备处理的所谓“处理水”,不仅含有无法清除的氚,还含有多种其他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危害不可小觑。
食用核污染食物或造成基因损害
“核污水排海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更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营养与微生态科副主任马腾辉介绍,核辐射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会持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排放核污水会增加海水中的放射性有毒物质,随着海洋的流动进而污染整个环太平洋区域的水质。在依赖海洋为水源的地区,居民生活用水中将会含有放射性物质,长期缓慢摄入可能导致慢性放射性中毒,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会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等情况。
对于民众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海鲜食品的安全。据了解,环太平洋海域有很多优质的渔场,如果这些渔场被波及,相关海产品将会受影响。
“海洋生物遭到核污染后,人类如果大量食用将会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马腾辉介绍,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通过食用海产品持续间接摄入各种放射性物质,很可能会超过安全剂量,出现各种放射性中毒症状。
此外,不少放射性物质半衰期都很长。以此次排放核污水中存在的碳-14为例,其物理半衰期长达5730年,经过海洋生物的富集很可能会进入人体。如果每一代人都摄入超过安全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或将影响人类基因,出现大量畸形、残疾、癌变、夭折的病例,这种基因损害会持续数千年。
据了解,确保进口食品安全,8月24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自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核污水排海将对各地区人民造成哪些健康影响、海产品未来是否还能放心食用都要等待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进一步的判断。”马腾辉建议,普通民众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海鲜产品,减少食用产自日本相关地区的食物,避免食用产地、来历不明的鱼虾、贝类,以免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
关键词: 日本水产品
- 日本核污水排海,海鲜还能吃吗?
- 2023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山东)启动
- 【国际大宗商品早报】EIA“证实”上周美原油库存降超千万桶 纽约期金继续冲高
- 赛力斯子公司大动作!未来筹划择机上市
- 内蒙古:局地降雨缓旱情
- 【守望相助一家亲】草原遍开“石榴花”
- 巴彦淖尔发现白垩纪晚期蜥蜴类头骨化石
- 精心培养“示范性种子教师” 用好教好国家统编教材
- 划重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以与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叠加享受
- “认房不用认贷”将为购房者带来哪些实惠?
- 要降了?关系你的房贷
- 3小时内可达!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今日全线贯通运营
- 意大利名家鉴赏,沃多伟奇酒庄首次发售,嘉科萨&嘉雅&科诺&苏堤漫!
- 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两周年|美国撤军留下烂摊子 伤痛仍未远离阿富汗
- 未来三年左右全国12万“银龄教师”将参与线上线下支教
- 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延续实施
- “2023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举行 签署多项交流合作备忘录
- 国家防总针对6省份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
- 开学在即!这份贴士送给将要迎接新学期的你
- 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核能综合利用成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