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虎头枕、虎头帽、婚俗枕顶、百花帐、挂饰……陕西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9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千阳县的西秦刺绣产业园,领略西秦刺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了解到这门手艺帮助农民致富的神奇魅力。
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内设产品展销、研发制作、技能培训、民俗文化、电商推广五大功能区,一位绣娘正在制作青铜器仿真刺绣。经济日报记者 雷婷摄
“合作社没有严格上下班时间,绣娘有时间就来领取材料,回家缝制,做完交回计工费。无论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是计件工资,从几百到三四千元不等。有社员学会操作电动缝纫机后产品大增,月工资增长到4000多元。”今年62岁的李惠莲,是太阳鸟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采取组织+培训带动+绣娘参与的模式,带领1000多名会员发展刺绣,年销80多万件,产值1500余万元。
近年来,千阳县坚持开发保护、传承转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把西秦刺绣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聚力打造“丝路果乡、绣美千阳”文化品牌,开发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绣、挂件玩具、儿童服饰、养生保健五大系列、200多个深受现代人喜欢的刺绣新种品,鱼形枕被国家美术博物馆收藏,福禄寿喜、双鱼包等产品入选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名录,虎头枕走上邮票全国发行,虎头帽走红冬奥会,产品供不应求。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发展,带动1.2万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2022年销售产品680多万件,产值8600多万元,人均增收3500多元。
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机绣实训车间,合作社社员正在清理绣面线头。经济日报记者 雷婷摄
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是关键。千阳县采取“高校培训大师、县上培训传承人、镇村培训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的方式,与西安美院、长安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形成“校育师、师带徒、长传幼”阶梯培训模式,年组织各类培训50多场6000多人次,命名“千阳绣娘”200多人。
关键词:
- 非遗“西秦刺绣”造就锦绣产业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认房不认贷”落地,效果如何?
- 28.86万亩小麦开镰收割 来西宁沉浸式看秋收好“丰”景
- 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巨型atx750
- 28.86万亩小麦开镰收割 来西宁沉浸式看秋收好“丰”景
- 广东香港等地多措施全力应对强降雨
- 新华全媒+|福州暴雨集中区受灾村的防汛抢险48小时
- 每一匹参赛马都有专属电子档案 海关智能监管系统保障亚运会马术比赛
- 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火爆全网的国潮奶茶招募加盟? 6人虚构品牌关联诈骗百余名加盟商
- 实力宠粉打响“金秋第一枪”,全新一代星途凌云“放大招”了
- 四盘大战晋级!梅总终结阿卡卫冕之旅,三进美网决赛将战德约
- 摩洛哥地震已致31人遇难
- 亿纬锂能:46系列圆柱电池将应用在超跑品牌Rimac的电池平台
- 千亿地产增持未实施!
- 商品期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临期期权
- 由降转涨!8月份CPI同比上涨0.1%
- 中国U15男足夺冠引发蝴蝶效应,国脚选拔一票否决,足协难辞其咎
- qq空间美化管理空间主页教案(qq空间美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