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戴上VR办公是什么样的感觉?(二) 2021-11-02 15:22:45  来源:36氪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标准的白领工作就是坐在局促的小隔间,面对着一个或两个电脑屏幕点鼠标敲键盘。有没有可能在任何你想要的美景,比如黄山上,九寨沟旁工作,你的显示器有iMax影院那么大,可以同时打开十多个代码窗口,一目十行,同时还能一边跟同事的即时沟通,看自己的会议日程、各种 API 参考,以及展示“现实”世界的摄像头呢?一位VR的极客爱好者证明了这种可能性,而且就是用时下的VR设备。我们来看看他的体验。文章来自编译。篇幅关系,我们分三部分刊出,此为第二部分。

戴上VR办公是什么样的感觉?(一)

体验

一图胜千言,但就算视频也没法捕捉到那种体验的规模和宏伟。在说明我通过头显看到的情况方面,这些图片的作用很无力——低分辨率、压缩的视野、缺乏深度跟尺度。下前方的那个显示器,其实有一张行政办公桌那么大。呈现代码的主屏就像 IMAX® 影院——我甚至一眼都看不完所有。

整个VR环境的一览图:大屏分成了 5 列,里面布满了语法高亮显示的代码。前面小一点的屏幕上面显示了浏览器、Slack、日历以及安保摄像头的画面。

实际的使用感觉如何?一句话:舒服。如果要再多几点的话,我会说富有生产力与高效。我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大小、重新定位、添加或删除尽可能多的屏幕空间。我不需要眯着眼或身子前倾、伸长脖子、寻找刚刚打开的应用窗口,也不必煞费苦心为某个东西腾地方。过去需要做出的很多权衡和妥协不再需要——应用想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一目了然,不会有任何妨碍。我一整天都会挪动自己以及我的视线,所以一天下来我不会浑身僵硬,眼睛的疲劳度也没有用一堆台式液晶显示器时那么高。

完全控制自己的视觉环境就像给我的眼睛配上降噪耳机一样。我可以选择最适合我关注的任何东西的能量显示水平和忙碌程度,通常就是把对比度跳到最低,就像给电视调节背景光一样。我会漂浮在星云之中,在黑色的 IDE里面看代码,看着夕阳西下映衬的奥林匹亚山放松,一边写PPT,或者一边看电子邮件一边俯瞰热带泻湖。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会找一个完美契合的氛围,全神贯注地去做。

显示代码的大屏占据了图片的左半部分,右半部分显示的是悠闲的虚拟环境。这是真正的在云端工作。

出于实用性的考虑,我更喜欢简单的 360 度照片而不是更复杂的环境:我的显示器比任何正常的室内环境复制品都要大——把电影院硬塞进咖啡馆并没有真正的效果。有很多这样的环境可供选择,我预计随着系统的不断成熟(最终融入现实世界的增强现实元素),这个系列会不断壮大。窗外大雪纷飞,屋内有柴火烧得噼啪作响的壁炉的一间高山小屋?可以。时髦的咖啡沙龙?没问题——与其他用户一起闲逛的网红地——OK。或者不同时间和天气的开放式木屋,带瀑布景观的企业广场等等。除了管理绩效要求之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没有限制。

我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玩也很有用:在咖啡店环境下,我会在一个屏幕挂一件艺术品到一面墙上,把它变成电视来获得更逼真的氛围。在广场那里,我重新建了一个演讲厅,用一个显示器代替投影仪来放幻灯片,另一个则当作带有演讲者备注,放在讲台上的笔记本电脑,前排再放一个“演讲计时”的显示器。半年一次的公司务虚会演讲我就是这么准备的,后来我的演讲拿得到了最高分数之一——这一切跟现实世界当中排练几乎一模一样。

当然,这种舒适度和生产力不是自动或偶然得来的,而是我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当中人的要素得来的。同时它的效果也不是没有上限的;我已经用一组妥协来换另一组,针对更符合我需求的不同问题进行优化。我按照自己的全职日程工作,就头显的重量和穿戴感觉已经习惯,我会根据需要调整办公室的温度和气流,并定期清洁接触面。我会定期休息,补充水分,舒展一下手脚,并给自己充电。

我还给头显略微改装了一下:我用更厚的聚氨酯皮革(30 美元)替换了普通的面部泡沫罩,把头部绑带换成了光环头带(50 美元),并根据验光增加了镜片(70 美元),这样就不用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跟 Quest 2 的基本价格相比,成本总共增加了 50%。我把整套装备看作是业务支出/投资,而且并未感到失望。

在应用方面也有一些令人高兴的惊喜。在那个虚拟环境下使用常规软件还是像平常使用一样,但肘部的活动空间大多了。不过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真正从空间大为增加的房地产中受益的是牵涉到视觉交流方面的东西:当“看到全局”不再是隐喻时,你就可以同时辨认出那些细节(既见树木,也见森林)。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恰如其名的MURAL,当给到它一整面墙(或电影屏幕)时,它就可以成为创造力和共同理解的卓越体验。

一些老式工具在这种环境下也有类似的涡轮增压功能:八路(或更多)的tmux/vim 可拆分成多个文件、终端、单元测试和日志,相当于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工作记忆——维护着端到端的上下文,否则的话复杂性就会蔓延。

天涯若比邻:共享经验

大屏 VR 自拍

会议效果最好的是面对面、其次是VR、然后是MURAL,最后是Zoom。作为一名远程办公已有多年体验的人,“面对面”开会非常罕见——所以我是用 VR 来保持那种在一起的感觉,尤其是运用了很好的空间音频的时候。手部追踪可以做出手势与动画表达,尽管化身的外观是比较粗糙的卡通化——但不知怎的,VR给人感觉是“行得通”的,你的大脑接受了这些虚拟木偶就是你认识的那些人,你会继续跟这些化身交流,而不会因为不够逼真而吹毛求疵(如果将来逼真程度有改进的话当然好,但并不影响现在能用)。

我又提到MURAL 是因为 VR 协作的一个重要发现:有时候在同一个地方,看着同样的东西就是一种很好的见面方式,而且仍然是全球会议室的标准——但“夺命PPT”(Death by PowerPoint)这个词可不是无中生有。通过让每个人自己可以控制共享内容的看法,这是在对抗 PowerPoint 监狱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如果说这仍然是幻灯片的话,那你所做的就是发明“会议版的TiVo”——Google Docs 虽然有所改进,尽管仍然受限于线性。而MURAL 的工作画布可以邀请大家浏览想法,连接似乎十分轻松,你可以根据需要向前、向后或者到处跳转:上下文将看到的东西转化成领悟。在这一点上,最好的衡量标准是看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引发了什么样的对话,以及大家“在屋内”的参与程度如何。

重要的发现在于其中的工作原理:使用沉浸式软件的人们可以加入到同一个空间,选择要不要相互共享自己的屏幕。我可以“坐”在某人旁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屏幕,但对方却完全“看”不见——大家的交流没有障碍(因为是处在同一个空间)。交流空间是共享的,为了提高生产力可以留出独立的本地空间。这有点像跟每个人以及他们想象中的朋友(屏幕)一起出去玩,并将协作过程中的任何干扰都排除掉。这是一次真正的体验之旅,而且自由得令人难以置信。

口型同步、手动跟踪、网络摄像头分身

至于跟那些不在 VR 里面的人开会,或者如果视频通话需要输入而不是被动出席的话,我经常会用虚拟网络摄像头以化身的形象出席。对于大多数团队会议来说,这种效果已经足够了,同事早已习惯了我以这种形象出现。不过,如果是不比较敏感或者个人化的事情的话,我会脱掉VR头显,用物理网络摄像头来跟对方见面。

这里稍微讲一下Horizon Workrooms,因为这个东西很新很大:他们在做一种高端的虚拟会议室,而且做得很不错,看起来用起来“就像大家真的在一起开会一样”。

Horizon Workrooms

据说它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其实我并不关心它做出的承诺。在 Workrooms 里面能做的在物理环境下100%也都可行,尽管会非常昂贵(要在周围部署大量的智能硬件)。但问题是:这在一个没有相同的限制的工具里面去模仿生活,所以作为一个 VR 老手,我感觉那东西用得比较乏味,让人会有幽闭恐惧症。当然,对新手或临时性的用户来说确实不错,因为大家对拟物化很熟悉,很轻松就能适应并开始合作——而且这也说明了设计词汇方面遭遇的一个挑战。虽然熟悉的东西可以让用户比较安全和舒适地用起来,但 VR 的真正威力需要针对用户也许不熟悉的用例进行培训。还有,如果你可以去任何地方的话,为什么还要待在会议室里呢?去虚拟太浩湖开不好吗?

深度探讨VR 协作需要另起一篇文章(也许是一系列文章)。这个领域的变化很快,有很多选择和考虑因素。除此以外,我想说的是,虽然 VR 还不完美,但因为它结合了随时随地工作的便利性和生活质量优势,所以仍然是我的第一选择(就算我在办公室或者别的地方,我还是会戴上头显,把我的小隔间变成一个巨大空间)。

译者:boxi

关键词: 戴上 感觉 VR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