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中国电影正在“去资本化” 2021-11-16 07:52:19  来源:36氪

谈到现在的中国电影,似乎资本的力量一直都存在,而且它也的确从市场化以来 深切的影响着我们,不过在未来这个情况或许要一点点的有所改变。

之所以这样说,可能还是因为资本的力量过于强大,甚至强大到可以改变一些固有的行为准则,这些改变渗透到行业的上上下下,以至于 很多非从业者也会把资本对于行业的影响归结于行业本身的症结和问题,把本来一些行业的“潜规则”解读为一种割韭菜和牺牲普通观众利益的交换。

其实电影开始进入到市场化以来,对于资本的依赖非常迫切,资本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到了一些协调和润滑的作用,毕竟无论如何资本自己是无法下场去拍电影,电影产业的主导和推动还是更多依靠了自身的运行机制。

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去拍电影显然是困难,但彻底去依赖资本又是非常“危险”的,那么中国电影到底有没有必要去资本化呢?

市场进步依靠资金,资本进入获得机会

特别早期有政府做主导为拍摄电影提供资金的时代太过久远和特殊,没有必要和现在做对比,这和用现阶段的电影品质去对比老电影一样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一样,但市场化后电影制片公司和制片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其实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是一样的。

起初所有公司(和人)都是没有钱的,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电影发达国家对于电影拍摄时募集资金的手段,最初国内的民营电影公司也需要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制作拍摄电影,由于市场化的初期,国产电影仍旧可以看成一种较“稀缺”的产品,特别是一些由大牌导演和大牌演员拍摄和制作的影片,往往还是可以轻松获得银行的背书。

虽然内地经济在近十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对比国外在电影融资层面更完善的建设和流程,中国显然很难在这几年只是通过银行的融资渠道让内地电影在资金层面获得更有效的保障。

正因如此,电影公司才会开始通过自身造血和公开(含半公开)募集等方式,和一些资本开始更多的接触,而且将植入广告引入到国产电影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是也是一种和资本深度博弈的过程,毕竟相对具有金融属性的资本方而言,植入广告相当于对于电影的“无偿”输血。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可以获得稳定且占比较大的广告植入的,但大部分电影制片方看到相当一部分电影制片方自筹资金占比整体拍摄费用较低的情况时,势必会有向资本进一步妥协的倾向,这也助长了资本加速向电影渗透的速度和可能性,毕竟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大量的闲散资金,相当于其他行业的封闭性,电影产业对于资金诉求造成了资金进场门槛较低的现实。

但资本的问题在于,他们本身是依靠数据调研和分析起家的,他们对于进入接受的大部分行业也都喜欢用此手段去进行剖析和定位,不能说此方式有问题和不妥,但至少对于项目风险不完全确定的电影行业而言,资本的输入目的性显然是不那么纯粹的。

杠杆效益逐步失效,去资本化步步展开

真正意义开始有大量资金进入到电影行业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此间较标志的行业态势可能就是“保底协议”的大量签署,区别于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和看法,大部分保底协议并不是在第一时间便把资金划拨给制片方(含影片最终权益人),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和繁琐的操作来运行。

不仅仅如此,一些资本也开始对演员和导演进行深度捆绑,这里既有拿出巨额资本做一个“空壳公司”,也有时限到期后,用溢价的方式对导演和演员进行补偿,毕竟在资本眼中,尽可能先获得进入行业并获得一个好的身位,要比付出的这些资金更有实际效果。

简单和通俗一点讲,无论是资深影迷和普通观众,对于深耕多年才能获得他们青睐和认识的导演和演员有更深度信任,这些并不是资本仅仅依靠钱就能砸出来和堆砌成功的,毕竟在大众的眼中,资本之间的角逐和博弈如果不能让大家获得更有实际意义的实惠(暨好看的电影和便宜的票价),那么这些项目本身就非常容易被观众和市场所抛弃。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最近两年内地从之前的“逢片必保底,上线必票补”的困境一点点的摆脱, 原因不仅仅是行业发展出现了瓶颈和问题,而更多的问题还是资金开始出现了疲乏和出逃弃坑的迹象。

当然,这里包含了资本受到国内外一些形势的影响和左右,已经无暇顾及本来略显“鸡肋”的电影行业,同时也有国内的影视公司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和大数据分析进步,也让电影行业能够有一丝丝的勇气要逐步去资本化。

这里也离不开一些进入到电影行业的新鲜力量,和最初打下江山和基础的一些民营影视公司都是“根红苗正,可以溯源”不同,一些原来是互联网平台、广告新闻集团也开始进入到电影行业,他们本身握有更优质的行业内外资源,一些本身自己就是势力雄厚的金主,进入行业更多是扩展自己的产业链和“带宽”,算是一种自身的全新赋能。

但毕竟中国电影产业是深度嵌入在中国整体的大环境之下,那么它的发展也势必存在了和中国经济现阶段所呈现出问题一样的情况,也就是即便有一些“赢者通吃”的盈利状况,但仍旧会存在了发展的极度不均衡和贫富不均的状况。

这也使得想让所有影视公司都彻底的去除资本的捆绑是很困难的,尽管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资本大部分的时候并不是想助力电影行业发展,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才是他们的目标,真正能摆脱资本束缚的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和从业者。

编导演是最终资源,职业经理人仍就稀缺

在电影进入职业和市场化后,一直以来最大的争论和问题核心可能是谁才是真正掌握和控制电影拍摄话语权的机构和人,但当大家站到不同社交、用不同身份和对中国电影历史观去解读这个问题之时,又会发现很难取得更透彻和平衡的答案。

当然在一段时期,电影投资的确出现了一些热钱涌入的迹象,甚至一度有业内外传闻“煤老板”的资金不会干预电影的拍摄,只是会夹带自己喜爱的女演员。

这样简单粗暴的遐想看起来挺切合实际,但真正意义的资本和热钱很少会有如此大的热情和热爱去捧一些女明星,不过从纯粹的行业发展角度来看,重视演员(或看重演员)还是多少符合大部分从业者的初衷和愿望的,只不过一部分演员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很难回馈资本的厚爱。

即便这样,仍旧会有一定数量的演员和导演会得到丰厚的行业回报,不仅仅是资本曾经对导演的捆绑,也包括一部分演员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攒够一定数量的资金来“对抗”资本。

正如曾经业内外风传的一些演员导演变卖家产来拍电影,这肯定多多少少会有夸大的成分,一些在食物链顶端的演员想得到资本的扶持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很难得到较纯粹的资金扶持,大部分的资本都多多少少有各种“霸王条款”和协议,尽管这些方案基本都是参照海外一些电影公司和金融公司相互之间融资协议所指定的,但对于一些导演和演员看起来,多少都有点难以接受和妥协。

其实从这两年的一些头部影片不难看出,尽管这些电影仍旧有一定的资本参与,但相当一部分演员已经开始以出品人的身份入局,甚至会对一些影片的最终能够完成起到决定性的助推作用。

这里不仅仅有吴京作为行业的代表,也包括了今年春节档的爆款《你好,李焕英》的中贾玲的大腕娱乐,如果说明星早期和资本(包括影视公司)的持股捆绑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的保障,那么现在很多导演和明星自主成立公司并以出品人的身份参与到电影拍摄制作,更多已经成为一种对资本摆脱的方式和渠道。

当然并不是说资本不好,我们还是要区别资本和资金的区别,那些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资本在嗅不到味道的时候会悄然抽身,但仍旧会有一些热爱电影的资金能重新进入到电影行业之中去,可能他们提供的力量不如以往资本那样的雄厚。

几年前没有多少人会对曾经大举涌入的资本有足够高的警觉性,这两年多多少少都有从业者已经体会到资本所产生的反噬作用,不过伴随着中国电影每个环节逐步走向规范,能够被钻的漏洞和瑕疵都会一点点减少,资本以往对电影的干扰和影响也会逐步的消退,那些只存在于PPT和难产的电影会越来越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吕世明,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资本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