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沉浸式体验太多,游客不够用了 2021-12-10 07:55:53  来源:36氪

沉浸式“小时代”

谋杀是虚构的。这门生意却是真金白银。

在国内各地,年轻人涌入俱乐部玩一个叫做“剧本杀”的游戏,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花上几个小时解决虚构的谋杀案。

根据一项统计,这种恐怖娱乐预计今年将产生超过154亿人民币的收入。它越来越受欢迎,时而哥特式或血腥的内容引发了监管的担忧。

剧本杀的流行也导致了相关剧本杀店乃至剧本杀酒店的激增,以及对优秀新剧本的争夺,玩家和俱乐部老板都表示,这种竞争已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28岁的上海女生张旖说:“好的剧本完全供不应求,”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玩了90多个剧本。“而好的剧本又是整个游戏的根本。”

一个成功的、戏剧性的剧本杀游戏会带来欢笑、紧张甚至眼泪。

虽然谋杀案是虚构的,但这种沉浸式娱乐体验为在电子产品上花费越来越多时间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现实世界的选择。

舞台戏剧近年来也跟上了沉浸式体验的大潮。

“沉浸式戏剧”热度渐渐攀升,只要加上沉浸式这个标签,那么戏剧的内容就算有所不足也能够蹭上一波热度。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演出选择用“沉浸式”一词来定义自己,我们很难去分辨到底谁才属于真正的沉浸式戏剧。

例如,中国第一个专用的沉浸式剧场——上海麦金侬酒店里,每天晚上上演着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麦克白》的野心复仇故事。

作为观众,你只需要戴上面具,跟着任意一个剧中角色在上海麦金侬酒店5 层楼、90个房间的空间里兜圈圈,就能欣赏到这部与纽约同名的经典话剧《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

再比如,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使用的是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而演员则在四周表演,这也算是一种沉浸式表演。

进入2021年,无论是剧本杀、舞台剧,还是在红星公司亲手酿造新酒,抑或风雷京剧团欣赏京剧表演、体验京剧服饰和京剧妆容,由每个观众自己来决定,并非每个人被组织方所刻意引导,都可以被冠上“沉浸式”的美名。

简而言之,在当下国人的语境里,沉浸式戏剧注重现场体验,会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有一份特别的个人体验。

但在飞速变化的商业市场,从快速出圈到消费者内心波澜不惊,虽然颠覆了传统的文旅玩法,有个明显的感知是:各方争抢下,游客似乎不够用了。

以剧本杀为例,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剧本杀相关企业1万余家,其中2020年新增3200余家,2021年至今新增4900余家,这加剧了竞争。

房间的装修和主持人的素质将俱乐部之间拉开差距,这是让消费者陷入“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要素,同时所有俱乐部的生死都取决于剧本的质量。

一腔热血经营起北京一家剧本杀店的老板白露向旅界抱怨,“北京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很忙,旺季和淡季差异明显,淡季几乎是没法盈利的。虽然假期一天可以有十来场,但是工作日场数特别少,像我们已经是美团上的金牌门店,但工作日一般也只有三四场。“

可以想见,当所有人都在标榜自己是“沉浸式”,未来白热化竞争下,大批关店血本无归将成必然,这是沉浸式“小时代”的一曲悲歌。

真正的沉浸式是什么?

愈来愈多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产生了疲惫感,这个词问世不久,却似乎已经被打上传统、过时的烙印。

其实沉浸式体验并不是一个年轻的词汇,显然也没有那么快过气。

“沉浸”艺术在中国经历了红火的开局,但又很快陷入了市场乱象的困扰:在概念被过度消费的同时,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并没有形成理论层面的默契,使得“沉浸”本身仍然是一簇遥远而模糊的话语团块,而迟迟没有被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大多数创作者和商家缺乏态度上的真诚:在自己还没搞明白什么才是“沉浸”艺术时,就急于将概念和产品打包抛给消费者。

在旅游领域,精巧的“沉浸式体验”,不只拘泥于单独的某个景区项目,而是把整个景区甚至是线上的宣传、交通工具、住宿配餐、游乐项目以及演艺演出全都纳入空间。

2018年,美国加州迪士尼星球大战沉浸式乐园开业,50万张票,2小时抢空。

迪士尼推出的互动应用程序“Play Disney Parks”APP,整合了园区内的各项游乐设施,游客可以用它翻译园区里的银河语言,并额外提供交互式冒险和体验:游客坐在“千年隼号”的驾驶舱内,带领飞船在太空中疾速行驶,置身于“第一军团”(First Order)和“反抗军”(The Resistance)之间的激战。

再比如,在城市漫游式的戏剧表演中,演员可以带领观众在城市间漫步,进行城市空间的重新理解和对城市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

这种形式在满足观众体验需要的同时也为城市赋活——在过去,不论是游客还是居民,都出于各自立场而对城市缺乏合理而饱满的想象空间。

城市漫游在这两种身份的中间地带找到了一种表演者-参与者结合的新的身份,以个体为单位、以社群为组织对城市和社会历史展开表演和重建,从而激活人际之间、人与空间和时间之间的连接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表示,此类沉浸式的娱乐、旅行体验还能为陌生的年轻人提供了可贵的畅所欲言的交流机会,这在中国可能是很少见的。

因此,在这个“万物皆可沉浸”的沉浸时代,让沉浸式体验焕发新活力,才能满足品牌或文旅企业的营销需求,制造出时下热门的出圈案例。

正如元宇宙概念最近悄然走红,这被文旅行业视为新的机会,与沉浸式体验的终极版本。

从概念上看,元宇宙是关于“人”的元宇宙。主体是“人”,而非仅仅是VR营造的虚拟世界,它除了是一个数字空间概念,也可以是物理空间概念。

从它现有的特点来看,元宇宙可以给人们带来沉浸式无延迟的社交体验,能够超越物理空间,用户有着高度的参与感,可以获得现实世界难以得到的感受,社交的满足感和元宇宙的趣味性也将会吸引更多用户。

迪士尼乐园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Mandali披露了迪士尼元宇宙战略: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将虚实共生的园内外整体体验向更高层级的沉浸感和个性化推进。”

因此,未来元宇宙的密室逃脱、剧院、音乐会乃至剧本杀等,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升级体验。

在沉浸式体验得到不断发展的今天,游客不够用了吗?当语言脱离了它本身的诡魅之后,“沉浸”的玩法远比市场目前的关注丰富得多。

你如何看待沉浸式体验在文旅行业的应用?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ID:lvjienews),作者:Simonskysong,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太多 用了 游客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