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针对产品做了一场调研,目前还在进程中。
发现了用户调研的一些坑,今天梳理总结一下,对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改变固定模板,做用户分层定制调研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调研了几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用户之后,明显感觉自己的「固定模板问卷」对不同用户可能是效率低下的。
对于课程产品,高端用户的诉求核心在于是否解决了他的痛点和问题(那么,挖掘他到底有什么需求就变得异常重要);低端用户根本在乎的是性价比和「可以薅羊毛」的各种资源服务(他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不用再花太多时间推敲,选项要设计得尽量简洁)。
对一类用户不在乎、根本称不上痛点的「痛点」,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去问。问卷大而全没有意义,要一针见血。
传统的调研方式,一个大而全的问卷看似抓住了调研的高昂成本和沟通的契机,抓住一个人把他问死,但也使调研不够敏捷、信息重复沟通太多。
我甚至认为:用户访谈也可以用MVP的方式去做,2-3个测试选项的有效性、科学性,然后扩大范围,针对特定用户类别,沿着不同的调研线索+ 重点关键问题,分2-3个支线去深入挖掘。
这种做法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永远看不到一个统一口径的数据库;不过,它的优势,就是能帮你迅速挖掘到问题本质。
二、问题/选项设计的科学性+ 严谨性
由于时间非常紧张,我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没有做到MECE。
事实上,调研的真正技术含量几乎80%集中在问卷设计上。有几个技术难点要格外注意:
01着手设计具体题目之前,先进行问卷结构设计
当时由于匆忙,没有做结构设计,导致前后不同的问题粘连。重叠的部分既浪费时间,又降低了调研效率,没法拿到你想要的结果。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问卷,我认为核心缺了一个重要工作步骤,先划分问卷的大类构成(事实上,这是此前我从未做过的动作,也是工作流上的一种缺失)。
比如,教育产品的问卷可以切分为几类——
1. 产品板块:
A用户雇佣你的产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动机、真实使用诉求的推敲)
B价值VS 价格认知
C产品使用场景(即学习场景、频次、强度)
D服务诉求(对运营、售前购买、售后服务的具体需求)
E 产品内容设计诉求(产品形态,包含课程时长、难度、学习体验等)
此板块核心是以用户视角做出大量假设,给出强度、范围的梯度选项,让用户进行选择;有关购买动机、价值认知,应该更多以开放题引导用户说出真实想法。
比如在学习诉求上,我假定了几个大的分类——技能提升,升职加薪,拓展视野,战略赋能等等。每个品牌、每次调研的目的不同,选项设计和假设也会完全不同。这依赖于调研人员的创意能力。
但,不要太自信你比用户更了解产品,用户总有可能说出你意想不到的结论。所以,保持开放选项或“其他_______”,特别重要。
2. 获客板块:
A传播触达渠道(乃至频次)
B购买触点
C成交价格
这个版块要注重细节设计,顾客对你的产品建议,很多是基于他现有产品价格的认知之上给出的;如果缺了成交价格,那么迭代建议也就很难得出准确结论了。
3. 竞争板块:
A解决同类诉求曾购买过的近似产品(注意,不是开放性直接问购买过什么,而一定是在「解决同类需求」这个前提背景下发问,参考性更强)
B核心最看重什么 (这个问题会导向用户在所有利益点和价值点的倾向,逼定出产品在一系列卖点中未来选择最关键的1-2个USP)
我的问卷最初并未包含竞争板块,但调研过程中发现:用户兜里揣着钱,总归是要解决问题。不给你,就给别人。竞争问题缺失,会让你失去对整个市场的准确认知。
而竞争,会直接决定产品走向。
02回到调研目标,拷问简洁性
我的调研目标是清晰用户画像(购买动机+核心使用诉求),为未来的销售渠道搭建指明方向。过程中,还希望顺带手能了解用户对产品改进的建议。
这其中犯了一个错误,是对用户的价格期待、价格认知,追问了多个问题。但用户告诉我:那要看你能给我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定价以及价格认知题目的设计,不能直接拷问价位带,而应该结合产品形态、产品核心价值,做出假设性选项。如果你的思路受阻,或创意能力不足,很可能你的用户给不出你想要的答案。这个事儿非常看专业能力和手感。
回头再看,很多调研会半路偏离航道,一方面因为想要的太多,什么都想问;另一方面,是因为彻底忘记了调研目标。
价格认知虽然对于整体产品设计至关重要,但产品作为一种解决方案,首先要看是
1. 解决谁的问题
2.怎么解决问题
在价格上绕太久并不能直接提炼得到问题答案,用户永远无法直接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如何设计产品其实是调研后要解决的问题。
03MECE
有用户告诉我:你这几个选项其实背后的意思就是一个,重复了。
在进入正式调研之前,一定要做一遍推导:
A 几个选项的差异度是否真正拉开
B 不同的问题是否讲的是“不同的”问题
C 整个问卷是否存在结构上的冗余
虽然,真实世界中的内部调研不会等到万事俱备、研究很长时间才启动执行工作;但,正式电话或问卷前还是要做好排除的基础动作。
三、识别用户的谎言
一个用户告诉我:你们的产品价格太高,根据你们现在提供的服务,我觉得,我只能接受XXX这个价购买产品。
而后,他提出了很多的服务和运营需求,并希望,在保持现有价格甚至拉低价格的同时,品牌需要补全这些服务。
于是,我追问:假如我们未来开发两个版本
A基础版本,裸服务 (拉低售价)
BPlus版本,包含增值服务( 且售价XXX)
你会购买哪个?
他说:我绝对不会选择这个服务,太贵了,我肯定只买裸产品,不要服务。
所以,用户的话很多时候充满谎言,你必须抓住一切机会识别它。如果你完全听信用户去设计一款产品,等到上市,还会遇到更多麻烦——
因为,他误导了你。
很明显,他要的是价格,不是服务。服务是伪装的需求。
四、引导对话策略
调研是一场智慧的交锋。用户比你更聪明,有时,他们也非常狡猾。不正面回答问题,甚至会撒谎。
调研人必须学会引导话题,抓住话头,顺杆而下,追问真实的意图和诉求。
对于健谈的用户,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沟通场景;对于着急结束沟通的用户,要调整提问顺序,把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前置。
我遇到一个CEO,显然,他太能聊了,聊了1个小时不想收尾。对于这样热情的用户,可以甘愿多花点时间,耐心聆听。
因为——除了问卷,他会告诉你很多想象不到的对品牌、对商业、对解决方案的理解,还有他特殊的使用习惯和偏见。这些洞察会开拓你的认知和思路。
五、调研时间排期
很多时候,你需要的是更加野蛮,而不是更加客气和礼貌。
同样是邀约访谈时间,我用了3种口径:
A我们本周明后天XXX(9:00-11:00)您方便吗?(约束具体时间)
B我们本周明后天您什么时间方便?(开放选择)
C现在我们简单聊下?(立刻马上)
测试结果是:最后一个效率最高,被拒率其实很低。而一个用户爽约3次,大概都是因为我给了他很多选择和自由。
所以,调研项目想要速战速决,提升效率,必须采取尽可能的封闭性沟通。否则,你会给自己造很多个「半拉子工程」。而且,当你手上有无数个项目时,这件事会让你深陷被动。
六、内部沟通,务必注意细节
同时调研项目,几个人分工,10分钟的面对面会议沟通清楚调研目的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强于微信群聊天。
比如,我把整个调研问卷梳理后给同事,标明了有颜色的用户她来负责。我说:60以上是你的。
结果,她理解的“以上”,是60-120,而不是表格中的1-60,上端已经画了颜色的“前”60个用户。
中国语言,是不是博大精深?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结果,我们有几个用户造成调研重复。用户质疑: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像这种想象不到的意外比比皆是,最好的沟通,就是写个简单的表格甩出去,减少歧义和重复工作。
别想省事,别怕麻烦。否则,他们会自己找上你。细节都是导火索。
调研是为了产生启发,启发为了给未来指方向。
匆忙之中最容易掉入「为了做而做的」工作流。
为了不打脸,不犯低级错误,不造成简单的事情做不清楚,坑,还是要尽量避开。
欲速则不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用户
- 立案20件!安徽严查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
- 陕西消保委发出“五一”消费提示 按需购买防浪费理性消费树新风
- 养元饮品一季度净利润下降 今年上市公司买理财规模降至近五年最低
- 失守3000点!沪指重挫逾5%创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两市跌停股票超700只
- 一季度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2.8%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4%
- 今年以来露营活动火爆“出圈” 露营从专业小众走向休闲大众
- 香港47人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 法官首次披露:11人拟认罪
- 日本冲绳水坝发现千余枚哑弹 皆为美国制造
- 中新网评:“动态清零”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群体
- 国台办:在沪台商台企踊跃捐款捐物 捐赠物资及现金合计超1097万元
- 看抗疫“高亮瞬间”一秒变漫画
-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一座弹药库起火 现场传出疑似爆炸声
- 【数据图解】一季度经济运行亮点丨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
- “中国在全球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一季度国家开发银行211亿元贷款支持物流流通体系建设
- 文旅部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 上海外籍志愿者抗疫故事
- MOBA游戏地图受著作权法保护吗
- 一秤一尺,丈量中国诚信
- 台媒称台军方将延长太平岛跑道供战机起降 国台办斥:玩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