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这一年,消费变天,受教良多 2022-01-20 19:41:04  来源:36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狗子”(ID:DogMrZhang),36氪经授权发布。

辛丑之际,我们有幸又一次见证了消费市场的得失枯荣。

时隔数年,资本铁蹄再次踏入,树起“新消费”大旗,让很多人膨胀了自己,捧高了梦想,雄赳赳气昂昂踏向传统,誓在重做品类。

未遂,啪啪打脸。连同一起被牵连的,还有投资机构们撒出去的真金白银。见状,大家也纷纷停手,转头看向了Metaverse、硬科技…从入门到放弃,不过洒洒水

一年之计终于复盘。

临近过年,感谢所有和我聊过的同行/创业者/从业者,教了不少事。年底码几个字,如有说的不对,勿用在意。

I. 消费是玄学,不要太较真,做好该做的就可以了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消费的尽头是玄学。消费作为社会实验,在没有得到足够的消费者产品反馈之前,一切的逻辑推导可能都只是自洽的说说而已。

因为逻辑没办法解释很多问题,比如:

“如果没有卫龙,辣条品类会不会出现绝对龙头?如果不会,为什么卫龙成功了?如果会,那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些品类的绝对龙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比如花生?…

再或者:

“为什么奶茶连锁前两年像疯了一样在生长?为什么咖啡到这个timing会出现巨大的需求自然增长?…

当然,事后我们总是能总结出一些看似正确的结论去理解很多问题。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供给的解决方案,只是没人想到去做而已,想到了,去尝试了,可能就成功了,抄袭的人多了,市场也就繁荣了。

消费投资/创业真正能做的,就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耐心观察,根据市场反馈分析现象,观察现象把原因讲清楚,然后做一些合理的预测和假设,至于终局会变成什么样,不打诳语,静待花开。

II. 消费真正该做的,就是好好打基本功

消费不同于其他品类,特别是硬科技,没有什么“你无我有”的独门绝技,如果有,那可能也仅仅是几个月的存续,最后大家在市面上比拼的,全是书本上能查阅到的东西,俗称基本功。

本以为,基本功扎实是一项基本要求,后来到了实战环节,发现基本功扎实属实成了一项难能可贵的优秀创业品质。

拿最基本的营销“定位”理论举例,毫不夸张,见过不少创始人,属于一知半解,能清楚理解“信任状”和“配称”这些的,就更少了,更不用说消费投资人(别问我这个消费基础知识很差的消费投资人,为什么会知道)。

借用血统纯正的消费企业家的说法,21年大部分的投融资行为,属于“一帮不懂消费的拿着钱去投资另一帮不懂消费的”。

当然,理解只是第1层,真的在战场上拼刺刀了,怎么把信任状、产品、包装、市场、渠道、价格、传播、组织做到100%适配,是在第10层。功力有几成,打仗赢面就有几成。

打扎实基本功,理论结合实战快速进化,至关重要。

III. 渠道有起色之前,少谈品牌力

对于品牌的理解,各门派各有不同,各家功法也都自成体系(科特勒、奥格威、特劳特…),不论对错。但有一点是共识,消费者是健忘的,一段时间看不到你,消费者便会忘了你。

因此,在消费者面前刷脸,尤其是全方位刷脸,是成熟品牌的基本操作了。渠道渗透如果不够,每一次的露出不能自我造血,营销投入再多,最终也会扛不住烧钱,成为明日黄花。

那么,又回到了一个几乎能消灭99%消费品的大杀手锏问题,渗透渠道工作,相比而言,这才是消费品1.0阶段的核心关键能力。

学会动员经销商伙伴放杠杆,谈渠道支持,拉动销,摆堆头,防窜货…构建独家的分销管理制度,而不是在增量殆尽的平台,拿着信息透明公式,疯狂内卷。

在渗透过程中,慢慢让消费者有潜意识认知,让他们有产品体验,随后配合空战,自上而下打造品牌势能,才能让消费者更好的记住你。

渠道有起色之前,按捺住躁动的心,少花些心思在狂拽酷炫的品牌力升级。当然,一切的原点,还是产品力得过硬。

IV. 偏见,是消费投资永不磨灭的业障

消费是日常性发生的行为,又根据收入有圈层之分,也就导致了我们看待消费一定会有主观偏见。不得不承认,消费赛道,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年龄越大,程度越深。

根据消费者洞察,当下认知又属于“二元对立”的割裂形态。

不玩泡泡玛特的,难以理解塑料小人的魅力;不养宠物的,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称呼“毛孩子”;不喝蜜雪冰城的,难以理解下沉市场的快乐;不患减肥焦虑的,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掏巨资吃减肥全餐…

要克服这种认知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你既要有A面消费,又要有B面消费,无异于精神分裂,有同理心,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就已经很好了,不要妄想基于自己不熟悉的消费习惯和场景,做投资决策…

找到自己熟悉的消费领域,看懂场景,理解生意闭环,深度挖掘,精准布局,才是qualified的消费投资。

V. 消费者真的是上帝,忤逆需求认知万万不可取

消费最玄学之处,在于用户的认知黑盒,你很难在产品推出之前精准的预测消费者的反馈,只能根据市场反馈来洞察消费者,并且顺应他们的认知,否则结果很惨烈。

最典型的反差例子就是RTD茶饮。

农夫2011年5月推出东方树叶,不符合当初的消费者需求认知,推出就被无情的冠以“最难喝的饮料”,结果就是怎么卖怎么亏,硬生生亏了10年,期间熬垮了一批饮料(统一查理王、天喔无糖茶、康师傅本味茶庄…)。

一直等到近2年,在多方合力的教育下,主流消费者终于认可健康茶饮需求,才使得东方树叶迎来销量爆发。随后各家陆续跟进,重新推出健康茶饮。

数以亿计的教育成本,若不是有钱如农夫山泉,根本扛不住…

甚至有时候,消费者的需求认知是怎么形成的,都会有些莫名其妙,不可深究。

举例臭名昭著的烟(尼古丁)、酒(酒精)和槟榔(槟榔碱)。

同样是世卫组织认定的一级致癌物(以及世界四大成瘾性消费品),消费者对槟榔的抨击侧重点一直是槟榔本身,而对烟和酒的抨击侧重点则在抽烟和喝酒的消费者,不知为何,就是如此区别对待…

不纠结其中原因。把消费者的需求认知当公理对待,顺应其需求认知的,才是好消费品。

VI. 消费没有新旧之说,只有品牌渠道之分

不知是哪个概念发明犯,为这一波消费品创业浪潮,造了个新词叫“新消费”,又在市场式微之际,造了个新词叫“消费下半场”,华丽而无卵用。

消费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赛道,20年前如此,当下如此,20年后还是如此。年年有新的消费者出现,需求趋势也在各种微观作用下不断更新,各种被证实的品类,都有在进化,快慢不同。

借用高榕零售投资模型中的定义,消费者追求的原点,就是老生常谈的“多快好省”。

多和好,是品牌公司的天职,不断打磨产品力,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选择。快和省,是渠道公司的天职,不断迭代流通效率,给用户提供更快的选择,更省力的选择。

而为之赋能,或者说添加助燃剂的,便是消费科技,无论是技术科技(比如零售软硬件)还是食品科技(比如合成生物),都在给品牌和渠道加持buff。

消费的进化史,大逻辑便是品牌和渠道更替迭代,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能持续伴随这个更替过程,便有生命力穿越周期…

VII. 消费赛道真的是长坡厚雪

做投资的,一定听过巴菲特那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也知道巴菲特偏爱消费投资。首肯心折,消费就真的是那长坡厚雪的超级复利赛道。

当消费公司有一定规模后,意味着:1)会深度介入供应链,确保生产的规模化效率;2)渠道有一定渗透,大单品被验证,品牌心智站稳;3)组织庞大,有规模化作战能力。

这三点,都是正向增长要素。但凡成立,随着时间维度的拉长,消费品公司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惧对抗,直至触碰品类天花板。第一曲线已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如果能克服大企业病,对新品类怀有足够开放的心态,以及给予孵化新品足够的内部支持,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问题,那就能跨越衰退,长出第二曲线,又是更高维度的增长空间。

好的消费品公司还能对冲周期更替。“衣食住行”的需求,经济再不济,也有需要,不像教培行业,说没就没了,做好“收入-需求-供给”的匹配,怎么都能赚到增长的钱。

陪伴好的消费品公司成长,复利空间不敢想象。

VIII. 消费市场的拐点,已在酝酿

从资本角度理解,中国的消费市场,或许,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一方面,前车之鉴。美股自2000年之后,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减少,资本市场对上市标的的容纳量回落后趋于饱和。在市场饱和的情况,并购是投资机构退出的主流方式,超过70%。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发展方向。

美股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减少,VC退出方式以并购为主

另一方面,体感察觉。2021年,消费品公司纷纷组建CVC团队,LP+GP组合拳,整装待发,开始借用资本的力量布局领域。大概率是,市场最领先的玩家,凭借其敏锐的嗅觉,感受到了行业最大的逻辑变化。

随手搜到的新闻,消费上市公司不约而同涉足投资

内生增长逼近极限,为外延增长修炼内功。

以史为镜,未来消费市场的资本行为,必然从IPO预期变为并购导向,而具备并购整合能力的,必然是产业投资方,而非财务投资方。苗头已现,市场主导者的角色互换,只是时间问题…

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将有幸见证中国雀巢的诞生。

而在这历史裹挟的洪流中,我们应该更好的修炼自己,洗筋伐髓,用深度去拥抱变天。百练见真功。

参考文献:

1.《解码东方树叶成长故事 十年坚守为做“有使命的茶”》

2.《为什么社区团购这么火?高榕零售投资模型一张图说透大赛道》

3.“The U.S. Listing Gap,”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123, No. 3, March 2017,464- 487.

关键词: 这一年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