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做高端不是我们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是生死之战。”在今年小米创始人、CEO雷军的年度演讲中,他的一席话让无数“米粉”沸腾。
从“一碗小米粥”开始,到手机行业的佼佼者,小米现今有底气喊出“高端”,凭什么?近日,小米总裁卢伟冰接受了中新财经记者采访。
小米总裁卢伟冰。
“要有坐10年冷板凳的定力”
对于小米目前取得的成绩,卢伟冰称,归纳起来,小米着重做好这三件事:第一,深耕底层技术;第二,资金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三,招揽顶尖的技术人才。他认为这是作为制造企业比较重要的三件事情。
“小米从集成式技术创新起步,很快进入自主式技术创新,并持续深入底层核心技术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卢伟冰强调,背后是要不断进取,实现技术自主。
“小米鼓励创新、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浓郁的工程师文化。”他介绍,小米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发掘、引进和培养。近年来,小米通过青年工程师计划、创业者计划、百万美金大奖等系列举措,大力推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长期的激励,让优秀人才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卢伟冰强调,技术立业、科技创新是小米的生存之本,也是小米成为新型工业化新样本的基础条件,更是小米高端化发展的必修课。修好这门课,要有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要有大量的先进人才和鼓励创新的氛围,更少不了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
今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会后,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作为参会企业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未来5年我们计划投入1000亿,要在底层核心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
目前,小米技术研发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2万件。
小米智能工厂。
“AI是驱动新变革的关键变量”
“越是高端的智能制造,就越离不开AI技术的应用,要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全面拥抱大模型。”小米集团在2023年中期报告中称,不断探索前沿科技领域,尤其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坚持投入,以推动从科研到产业的整体发展。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
在卢伟冰看来,AI是先进的生产力,它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三个特点,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AI将具有强大的指数级变革效应。因此,在今年8月,小米全面升级自己的科技战略,并将“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定义为重要的原则和路径之一。
“小米布局AI已经长达7年之久,AI技术已全面赋能小米的手机、汽车、AIoT、机器人等业务。我们要不断创新,扩展其他核心AIoT品类在丰富用户场景中的互联互通能力。”
在2023年上半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智能大家电业务增长强势,收入同比增长70%。
“未来,AI将全面赋能小米的研发、生产、应用。眼下,AI还是高端企业、科技公司的标配,但我相信,在未来5-10年,AI将会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驱动创新变革的关键变量。”卢伟冰称。
“高端制造赋能行业产业链升级”
不仅仅是小米本身从创新中尝到甜头,卢伟冰指出,小米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尤其是聚焦深耕底层技术、突破关键领域,还为行业带来了两方面的积极影响:重磅产品引领行业,助推消费复苏;以技术作支撑,赋能行业产业链转型升级。
卢伟冰举例,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和发展,有赖于技术以及由技术支撑的体验。比如新一代折叠屏手机小米MIXFold3,背后是新材料、光学结构、芯片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沉淀,以及交叉融合创新。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国际竞争的底气。作为新型工业化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小米坚定打造全链路产业赋能,持续深耕智能制造,赋能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卢伟冰表示,这个过程中,小米不断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供应链的压舱石,并逐渐摸索出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经验,比如,先立好标杆、打好样,再给产业赋能,谋求全链路产业链创新的新突破。
“2022年底发布的小米13系列,它所搭载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超窄四等边工艺,还有高精密组装,就是在小米智能工厂率先落地实验,再推广到全部生产线。先验证、后推广的方式,极大提升了供应链合作企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水平。”卢伟冰说。
“小米智能制造体系正在向整个制造行业不断输出、持续赋能,一些供应链合作企业已经启用了由小米输出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体系,进一步点亮中国智造。”(完)
- 【对话先进制造企业】小米总裁卢伟冰:做高端,要甘心把冷板凳坐热 世界今日讯
- 全球最新:(走进中国乡村)张骞故里:酸甜柑桔飘香丝路
- 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三类实施,已入库改造项目162个
- 大熊猫野化放归,都要上啥“培训课”?
- 北京今天秋雨添凉意最高温18℃ 明天上午仍有分散阵雨
- 全球新资讯:长庆油田年产天然气连续5年突破400亿立方米
- 全球观速讯丨陆磊: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
- 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在京举行 探寻新生态融合与升级
- 天天快讯:丹江口水库达到170米正常蓄水位
- 镇平县法院召开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及重点工作推进会
- 澜湄六国高校线上线下共话开放教育国际合作务实路径|天天短讯
- 国家卫健委:2022年中国出生956万人 二孩占比近四成|全球快播
- 焦点速读:沿黄城市协力打造生态保护工程 绽放黄河生态之美
- 莫让“民宿”变“民诉”_焦点速讯
- 运河城市小学“教育联合体”在江苏扬州成立 推进运河文化和教育深度融合 当前速看
- 环球快看:呼和浩特一河流鱼群聚集死亡引热议 官方:泄水维修缺氧导致
- 兰州城区打造靓丽“背景墙”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游
- 科技驱动,国潮引领——2023科技国潮产业大会相约亚运之城
- “95后”山城女骑手:让梦想之“花”开在飞驰的车轮之上-环球热闻
- 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将受何影响?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解析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