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淮安8月15日电(记者 张秋红)8月14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大运河畔的河下古镇,在这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小镇,古老的街巷依昔有着旧时的繁华景象。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形成于春秋末期,是淮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据了解,80%以上的民居是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
(资料图)
据介绍,明清时期,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的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因此,河下当时是淮安的重要商埠。运河文化是推动河下古镇发展的重要根源,盐业文化是促进古镇发展的深邃源泉。
据记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淮安实施河下古镇保护性开发,建成了“河湖相间、两街一坊”连片景区。依托古运河和萧湖天然水景,在古镇北侧疏竣长约1300米的老市河,引运河之水经老市河和城河入萧湖,实现古镇四水环绕的水乡风貌。
进士之乡 名人辈出
运河之水不仅滋养了河下古镇,也哺育了一批历史人物。据介绍,河下是全国罕见的进士镇,仅明清两朝就诞生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140名贡生,且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
河下历代名人辈出,有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巾帼抗金名将梁红玉,经学大学阎若璩,弹词作家邱心如,帝师宰相汪廷珍,抗倭状元沈坤,更有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沈坤状元府。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秋红摄
如今,在河下古镇,沈坤状元府等景区成为游客热门的打卡地。沈坤状元府由状元楼、老宅区、习武区、向学区、园林区和纪念区六部分组成。六大区域各具特色,状元楼古朴典雅;沈家老宅尽显江南民居青砖黛瓦、雅素明净特色;习武区再现了练武布阵之壮观;向学区是沈家的私塾,沈氏的后代在此接受启蒙;园林区写意山水、曲径通幽;纪念区为沈家祠堂,供奉着沈家曾祖五服内的祖先牌位。
百年字号 仍续繁华
河下交通的便利和经济的发达,吸引了八方富商,使之迅速成为明清侨民商贾的聚居地。人聚则商兴,因此,在河下诞生了很多特色老字号。现今的河下湖镇,由一条约5公里的石板街贯穿组成,沿街踏行,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造型独特典雅的灯笼、店旗、老牌匾的映衬下,重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与古朴。
“文楼”是这条街上的百年老字号,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登临文楼,可观赏湖光水色,常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文楼饭店历经二百年,以神韵传奇的饮食文化独占鳌头,现已成为古城正宗“淮扬美食”的形象品牌。
文楼饭店。淮安楚韵文旅供图
淮安茶馓是淮安地方土特产之翼,淮安茶馓制作始于唐代,兴于清代。清咸丰五年,茶馓名师岳文长改进了茶馓制法,其茶馓作工细如线,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如今,在河下古镇,“岳家茶馓“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老店,行人、游客纷纷驻足品尝。
岳家茶馓店内师傅正在制作茶馓。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秋红摄
这座烟雨芳华掩映下的古城,趟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出如今模样的古镇河下,昔日的繁华依然辉映着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进士之乡”。
关键词:
- 沿着大运河 探寻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
- 天津:护堤人在行动
- 最新北京公共户口办理流程
- 赫列宁:俄白与北约直接冲突的可能性“非常明显”
- 把法庭设到群众家门口(法治聚焦)
- 海关总署推出23条举措促进综保区高质量发展
- 美国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已造成至少101人死亡
- 京津冀及东北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加速恢复
- 北京“地下版东六环”正加快建设(产经观察·走进重大工程一线②)
- 北京:奋楫笃行 恢复家园
- 河北:“绿色通道”畅通灾后重建金融支持
- 河北推动农田补种改种 帮助农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 河南鲜食玉米抢“鲜”上市 丰富市场供应
- 安丘持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甘肃提升站位强省会:里里外外要力挺兰州
- 固高科技:我司与大疆暂无直接的业务关系
- 大连友谊:上半年实现收入8243万元
- 天康生物:公司的食品加工业务销售的产品中包括一些预调品
- 新乳业筹码持续集中 最新股东户数下降2.25%
- 童零纪品牌加盟商户众多,优质服务成为成功创业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