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全球快讯:医疗健康行业周报 |「智享生物」获超5亿元C轮融资;「复星杏脉」完成超亿元战略融资 2022-08-07 15:30:16  来源:36氪

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36氪见证和陪伴着这一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并为行业带来专业的声音。


【资料图】

为此,36氪推出了“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这一栏目,接下来将定期发布,为读者提供资本、政策、财务、新产品等多角度的行业资讯。

8月7日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请查收。本次周报收录了本周及上周医疗健康领域「36氪创投频道」报道的融资新闻。

投资融资

「白鸽在线」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保险科技企业白鸽在线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美亚梧桐基金。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能力及产品服务升级。此前,白鸽在线已于去年5月完成了由新希望集团领投的A轮融资。

36氪首发 | 打造场景定制型保险SaaS,「白鸽在线」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智享生物」获超5亿元C轮融资

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超5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高榕资本和清松资本领投,富汇创投、信银投资北京、方正证券投资、文华海汇等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商业化产能扩增,技术平台升级,国际化经营战略布局及人才团队扩充。

36氪首发 | 聚焦生物药CDMO,「智享生物」获超5亿元C轮融资

「复星杏脉」完成超亿元战略融资

上海杏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超亿元的战略融资,由复星医药、国药中金联合领投,安亭实业参与跟投。既有股东复星医药本次继续追加投资,同时引入产业资本合作伙伴。复星杏脉成立于2018年2月,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医疗影像及病理人工智能软件及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科创型企业,其产品主要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医学图像,对疾病进行早期的筛查和诊断,36氪此前曾对其有过详细报道。

36氪首发 | 覆盖多病种医疗AI产品,「复星杏脉」完成超亿元战略融资

「孕橙」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数字生殖健康企业孕橙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深圳玖川、安吉两山双创基金,老股东启迪之星继续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产品研发和临床试验、招聘人才以及市场营销推广。孕橙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居家自检领域的数字诊断平台和智能物联网产业化。孕橙提供的辅助生殖数字疗法(诊断)技术,结合医学和数字化技术,以APP和智能化体外诊断为核心,为难孕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治疗。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型居家检测技术,精准管理相关体征和激素水平等重要指标,为用户提供排卵监测、同房指导、生活方式干预、专业内容等订阅制服务。

36氪首发 | 布局数字生殖健康,「孕橙」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绿氮生物」获源码资本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合成生物固氮企业「绿氮生物」近日完成了千万元的种子轮融资,由源码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用于高通量筛选实验室平台搭建、研发和管理团队组建。绿氮生物成立于2022年6月,合成生物固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生物氮素供应方案。创始人兼CEO马瑞强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首席科学家林敏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生物固氮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研发上积累近30年。

以合成生物固氮替代化肥,「绿氮生物」获源码资本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 36氪首发

「猎阵生物」获赤子基金千万元融资

「猎阵生物」近日完成千万元人民币融资,由赤子基金独家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线开发和拓展销售渠道。湖州猎阵生物成立于2021年,主营业务包括农产品安全检测试剂及仪器设备。创始人杨华卫为医学博士,在专利技术平台基础上,开发了PCR核酸检测试纸(胶体金法)、水产疫病荧光定量塘边即时检测平台、mini PCR实验室平台等。

「猎阵生物」获赤子基金千万元融资,开发农产品核酸检测试剂卡及设备 | 36氪首发

行业动态

以合成生物技术进行微藻开发,「元育生物」中试基地建成、即将启用

在合成生物学推动下,微藻产业备受资本关注,多家新兴企业获得一线机构投资。技术革新,有望推动微藻开发从农业走向工业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微藻生产国,微藻年产量约为1.1万吨干粉,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南、内蒙古、山东等省份,主要经济藻种有螺旋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大部分企业以户外养殖微藻为主,深加工产品少,呈现出“偏农业”的生产格局。

微藻开发企业元育生物成立于2021年6月,创始人肖奕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21年12月,元育生物获得了经纬创投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近日肖奕博接受36氪采访,讲述了元育生物近期发展进程和对微藻产业的洞察……(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基于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生合万物」开发人参皂苷等天然化合物

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构建人工细胞工厂,来发酵天然化合物,这一新型开发方式备受学界、业界关注,萜类化合物青蒿素的新型合成模式便是成功范例。植物天然化合物开发方面,中国科学界在实验室层面已积累了许多学术进展,正在逐步走向产业化开发和应用。

合成生物企业「生合万物(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由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院士、有机化学家岳建民院士共建,在天然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经验丰富。

在成立之初,生合万物获得了中科优势的孵化投资;并在2021年底,获得了领晟投资、泽润资本的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编辑:顿雨婷

关键词: 天然化合物 生物固氮 人工智能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