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关 于打破关键技术瓶颈 地铁整线装用轴承实现“成都造”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打破关键技术瓶颈 地铁整线装用轴承实现“成都造”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轴承生产车间 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挥舞着钢铁手臂有序地上料,将一个个黑色轴承套圈送上生产线。经过车加工、磨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十几道大工序后,脱掉黑色氧化外衣,泛着锃亮金属光泽,大小不一的轴承按不同规格分别打包入库,等待应用于轨道、风电等不同领域……走进成都天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干快上的生产热潮令人振奋。 “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制的地铁轴箱轴承,目前已运用在杭州3号线、4号线、9号线三条线上。这也开创了国内地铁整线装用国产轴承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国产替代进口轴承的实力,打破了依赖进口的关键技术瓶颈,对推动地铁轴箱轴承国产化具有重大意义。”成都天马研发总监吴魏明表示。
拉开厚重的铁门,记者走进宽敞整洁的厂区内,只见轨道交通转向架轴承综合试验机、齿轮箱轴承试验机、轴箱轴承试验机等大大小小的试验机整齐排列。电脑屏幕前,主要参数的数据跳动变化着,技术人员不时进行着记录和调试。 “轴承研制主要分为研发设计、仿真计算、生产制造、试验验证4个流程。其中试验验证就是产品从‘书架’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中国地铁轴箱轴承20多年来主要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品牌垄断,成都天马从2011年就开始研制地铁轴箱轴承,在成都新建了地铁轴承生产线与疲劳寿命测试平台。”看着眼前的试验机,吴魏明感慨地说。“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全套轴承试验台,面积近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厂的体量。每款轴承从设计到制造,必须要在这里进行千百次的仿真实验,掌握第一手数据,改良提升,最终走向市场。” 密闭空间内,风机轰鸣,在模拟高温和急速运行的情况下,转向架轴承经历着24小时不间断高温和摩擦的考验。“这是用于动车组、地铁转向架齿轮箱轴承的耐热及耐久疲劳性能等试验,模拟齿轮箱轴承承载极限受载工况,实时监控轴承的转速、温度、振动等特征数据。” 吴魏明告诉记者,“在建立试验台以前,仅这一项试验,我们需要去其他公司的试验台排队几个月。轨道交通轴箱轴承的关键技术仍需进口。现在,我们打造了自己的轴承中试基地,生产技术不断迭代,实现了从只能造几个轴承样件到整车大批量使用的飞跃。这一刻,我们奋斗了20多年。”
厂房另一头,风电大兆瓦主轴试验平台上,巨大的风电轴承呼呼转动着。“这是我们和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款风电主轴轴承,目前正在进行疲劳寿命测试,预计疲劳寿命最长可达42年。”企业销售总监范佳桥告诉记者。 “公司主要生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风电所需的轴承。”在繁忙的车间内,范佳桥表示,今年公司营收近40亿元,风电轴承出口近万套,按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计算,占到全球市场新增装机容量的三成左右。 据悉,风电轴承是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风电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之前被认为是风电主机国产化难度最大的部件之一。不过现在,该公司生产的风电轴承不仅能满足国内风电整机企业的需求,还与全球领先的丹麦维斯塔斯、德国西门子歌美飒、美国通用等风电整机企业保持了稳定合作,产品不仅逐渐替代进口,还成功出口欧美、印度、巴西市场。 坚持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强助力,该公司迄今获得的实用新型工艺相关专利已达1000多项,研发、技术人员占比近10%,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工艺更新,旗下还有博士后工作站用于培养人才。 记者 王丹 摄影 彭戈来源:四川新闻网
- 快消息!打破关键技术瓶颈 地铁整线装用轴承实现“成都造”
- 12月19日龙岗区园山街道核酸检测点
- 世界讯息:深圳提供2023年研究生考试核酸检测采样点名单
- 深圳市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核酸检测的通告
- 世界今热点:钱流看经济|金融发力 助外贸企业扬帆远航
- 走!一起探秘国家公园丨打个招“虎”
- 全球热议:爱心怎么叠-(一百种方法说爱你,爱心手工特辑,纸艺、布艺、刺绣爱心合集)
- 【世界新要闻】钢筋fyk和fy是什么意思介绍(钢筋中 fy ft分别表示什么)
- 全球速看:互联互通股票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沪深交易所加快落地实施
- 沪深港通拟 进一步双向扩容
- 每日热门:大部分人被动囤药 退烧药拆零销售值得推广
- 世界快讯:闲置手机电池大鼓包,三星:你自己想办法吧
- 【天天速看料】2023年北京亦庄国际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待遇怎么样?
- 世界球精选!第三届邵东市工业设计大赛收官
- 【世界独家】天津12月18日起向重点人群免费发放“健康防疫包”
- 【聚看点】新华全媒+|孕妇如果“阳”了怎么办?药师来支招
- 全球速看:在YouTube的猛攻下,TikTok或迈入横屏视频赛道
- 环球即时看!湖南夯实发展基础:电力“满格”,水利显威
- 揭秘粮食产量调查的正确打开方式!
- 焦点速递!AI图像革命已来,我们离AI生成的元宇宙生态还有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