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生活 >
环球快播:托尔斯泰主义(通过《伊凡·伊里奇之死》,解读托尔斯泰的生死观,核心是“爱”) 2022-11-18 09:10:11  来源:热点网

托尔斯泰在死亡边缘寻找生与死的意义,柏拉图也曾作出这样的尝试,被称为“死亡练习”,托尔斯泰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他对生的态度则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和博爱,核心是“爱”。

托尔斯泰的生死观与其宗教背景密切相关,托尔斯泰被开除东正教教籍之后,没有否定和背叛基督教会,而是以一种更为理性主义的方式信仰上帝,将上帝视为爱的化身,认为人们需要像上帝这样的信仰寄托。


【资料图】

托尔斯泰的生死观都集中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包括自传三部曲、《忏悔录》《论生命》《伊万·伊里奇之死》等。他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其生死观的变化《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追求自私的爱,最后卧轨自杀,这是一种毁灭自我的死亡。

《克莱采奏鸣曲》中的贵族波兹内舍夫杀死不忠的妻子,这是一种毁灭他人的死亡;《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和玛丝洛娃走向饶恕、赎罪与重获新生的道路,这是一种彼此饶恕的“生”。

一、托尔斯泰的生死观

托尔斯泰的生死观源于他对生命的探索,他对死亡发出追问,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看作是生命的归宿,但死亡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超越,人之“生”是通过对死亡的超越完成的。

托尔斯泰的生死观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爱与责任,他关注生与死,关注人在世间的意义,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道德精神。托尔斯泰的生死观与海德格尔等人的死亡观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

托尔斯泰周边亲人的接连离去,让他很早就体会到了死亡;成年后的炮兵生涯使他见惯了生死,虽然常常在战场上见到死亡,但托尔斯泰并没有因此忽视死亡,或将死亡正常化,他反而更积极地思考死亡本身。

《三死》最直接地彰显了托尔斯泰对死亡的思索,托尔斯泰《三死》中细致地刻画了三个主人公面对死亡。

在托尔斯泰的众多作品中,最常见的死亡观是“死”之无法避免性。《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三死》中的贵族太太都无法避免死亡,即便他们虔诚地祈祷上帝,在死前重归上帝等等,都只是与死做无谓的斗争。

托尔斯泰探讨“死”是为了进一步探讨“生”之意义,即既然死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托尔斯泰的“生”之观念是以“生”超越“死”,人们应当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在行动中积极进取,把握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在临死前就不再畏惧死亡,而是心满意足地回顾了一生,然后直面死亡,以最佳的行动完成一生。

托尔斯泰虽然通过“死”道出了肉体的有限性,却鼓励人们利用有限的肉体去爱人、爱自己的邻居,爱一切人,过着精神生活,然后,人就可以在死亡之后走向上帝。

托尔斯泰的生死观体现了一种重视灵魂而非肉体的态度,任何人都要走进死亡,但不同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将死之时的所思所想。他提倡人们过着一种本真生活,不能堕入“非本真”的、充满物欲的生活中,否则死亡之时将会痛苦万分,也永远不会接受死亡,更不可能在死亡之后走向上帝。

二、《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生”与“死”

1.《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生”

《伊凡·伊里奇之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伊凡·伊里奇是沙俄时代的一个低级官员,在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很快就要死了,当他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同时,家人和亲属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怜悯他,他的同事对他漠不关心,等着伊凡·伊里奇一死而占据他的职位。

妻子儿女虽然尽了孝心,照顾了伊凡·伊里奇一段时间,但也渐渐不耐烦;亲朋好友们也只是例行问候几句,并没有实质性的安慰。最后,伊凡·伊里奇在悲伤、无奈、精神极其孤独的情况下死去。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是伊凡·伊里奇的死亡挣扎过程,所以有人说表现“生”的观念的内容并不多,实际并非如此。《伊凡·伊里奇之死》表达主人公“生”之观念的内容较少,但表达其他角色“生”之观念的内容比较多。

首先,伊凡·伊里奇的妻子的“生”之观念是尽可能享尽世上一切荣华富贵,所以她放任伊凡·伊里奇独自在家与病魔作斗争,频繁参加舞会,她不追求人生的任何精神意义,只在乎现世的享乐。

其次是伊凡·伊里奇的办公室同事,这些人的“生”之观念也很简单,他们缺乏悲天悯人的爱,对伊凡·伊里奇的死十分冷漠,一心只想着如何获得伊凡·伊里奇死后空出来的职位。

他们的“生”之观念与伊凡·伊里奇妻子的观念一样,积极追求现世的生,他们从不探索生命之死。最后是伊凡·伊里奇的亲属们,这些人与伊凡·伊里奇的亲密关系介于其妻子儿女和办公室同事之间,他们也同样没有对伊凡·伊里奇表现出悲悯之情,只是随意地问候几句,然后就准备帮伊凡·伊里奇办丧事。

伊凡·伊里奇的家人、办公室同事、亲属们没有经历过“死亡练习”,仍然生活在形而下的物质社会,他们无法超越死亡,也不懂得如何弱化死亡为伊凡·伊里奇带来的恐惧。

就像曾洙所说:“无论是伊凡本人,还是他的同事,家人都处于这种‘无爱的’‘非本真’关联之中,都遵循着一种无视精神生活的虚假价值观。”也就是说,没有人会关注伊凡·伊里奇之死,他们所关注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生”,这便是托尔斯泰的方法,用“死”揭示“生”。

2.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死”

伊凡·伊里奇之死体现了“死”本身的个体性,即没有人能从伊凡那里拿走死。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说,死亡首先是无法被替代的、私有的、唯一的且能通过每个个体亲历才能体验的“真正的存在”。

伊凡在死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死,他的生活安排中从来都没有死的位置,在知道卡伊之死后,伊凡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认为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正常的,仍然没有将死亡与自己联系起来,直到死亡落在伊凡身上之后,他才觉得死亡是那么地不合理。

伊凡对卡伊之死的态度就像他的同事对待伊凡之死一样,十分冷漠,心中只想到“嗯,是伊凡要死了,不是我。”这也奠定了一番临死时的痛苦,就像伊凡不能感受卡伊临死前的痛苦和孤独。他的家人、同事和亲属也无法理解伊凡临死前的痛苦与孤独。

所以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描述道:“他得不得独自一人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没有一个人了解他,可怜他。”

伊凡·伊里奇之死还体现了死亡的无法避免性,这也是托尔斯泰为什么没有在故事的结局出现转折,而是继续写完了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他吸了一口气,吸到一半停住,两腿一蹬就死了。”

托尔斯泰想表达的是“死”之无法避免性,即使伊凡从得知自己生病之前就拒绝死亡,到后来知道自己生病之后仍然拒绝死亡,但他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体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无法避免性。

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说,在自己的死亡中,人无处可逃。就像伊凡·伊里奇这样的普通小人物,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了几下后,终于接受了自己的死亡,伊凡在最后与自己的恐惧达成了和解,宽恕了家人的不耐烦,他最终以小人物的身份在经过“死亡练习”后到达彼岸,不再抗拒、闪避死亡。

总结

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思想不仅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还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主张人性本恶,生命的目的是善,为了实现生命的善之目的,人应当禁欲。更极端的观点是,在与欲望的斗争中,人类的灭绝等于人类的胜利,此时生命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托尔斯泰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等观点,被人们称为“托尔斯泰主义”,核心是“爱”,托尔斯泰想建立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托尔斯泰相信上帝,上帝就是爱和善,但是托尔斯泰不承认基督教教义中所认定的那个作为神出现的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不把上帝理解为万物的来源和世界的主宰。

而是把上帝理解为赋予所有生命以“意义”的某种精神事物,或者说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共同遵守的一种法则,这种精神事物或法则界定为“爱”,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中心内容就是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是人生的出路。

关键词: 托尔斯泰 这是一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