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课题,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块硬骨头,没有时间,影响教学,或者是为了职称。但是,课题并非高高在上,脱离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小编以为,老师做课题,其实是有优势的,从教学中找到问题,又有课堂这个大实验室,成果还帮助教学,并非纯粹浪费时间,为了职称。简要来说,其实就8个字:扎根课堂,躬耕教学。
(相关资料图)
论文投刊指导、课题申报指导、SCI/SSCI 投刊指导
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做课题?
“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按照他那样去做,我们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工作量!”
“离实践太远了,我们根本办不到的。”
……
报告结束,两位老师在走出报告厅不远处议论。这次报告邀请是的省级专家,专门给教师讲如何提高教学能力,不知道专家听了这样的话,会作何感想?
既然理论家的言谈不合实际,那就换个方式吧。挖掘校内骨干教师,美其名曰“明星教师”,请他们来给老师们示范、座谈、报告,总是没问题了吧?
事实上,老师们又觉得这样的活动太浅,讲得都懂,不听也一样。
一位老师道出了无数老师的心声:“只要有好的方法,能有助于学生成长,我心里还是很愿意尝试的,但是,平时要应付教学以外的事务太多了,教学任务抓得也很紧,动不动就与职称、评优挂钩,就算牺牲休息日,也不一定能都做好,哪有更多的精力细细琢磨研究教学实践啊!”
论文投刊指导、课题申报指导、SCI/SSCI 投刊指导
不参与教研进修,5年后工作水平难增长
现状如此,作为老师,我们无奈。的确,跟着各项检查、重复性完成每堂课知识教学,编制内的老师也能稳稳过完忙碌的三十几年职业生涯,然后退休。但若是花点心思琢磨教学,研究课堂,想着法子提高教学效率,却是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教师专业发展状态跟踪测评显示: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的3-5年内,其教学水平与工作年限呈相关。这以后就出现一个高原现象,即如果教师不参与教科研或进修,其工作水平随着教学年限增长的影响,变化微乎其微;但如果不断参与教科研,其工作水平将与工作年限同步提升。
这说明现在的教师教学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
想一想,在教学中,你总是不断地作出各种决策:我该如何导入这堂课?如何把这些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易懂?该怎样吸引那个调皮的学生?教学与学习的基本原理是对一般规律的概括,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告诉我们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该怎么做,而教学中的决策又要考虑到这些特定的背景条件。
所以,老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成为一个研究者。
如何成为一个研究者?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研究心态——消除“恐研症”有的老师一提到研究,就以为研究,是一本正经写论文;以为研究,是关键步骤应付检查;以为研究,需要领导支持安排,走一堆繁琐程序……于是,望而生畏,这就是被研究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了。
很多时候,研究型教师主要是指一种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热情,只要我们心中有孩子,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孩子,那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了研究的状态,我们也成为了一名研究型教师。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追求纯理论的严谨和超前不太现实,不宜这样要求自己。我们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和难点的汇集场所,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更是咱们教育教学的实际现场,真切感受现场中的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能相对轻松的提升教育智慧。
第二、研究内容——细化和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淡化外部指向,不必琢磨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喜好,也不要随热门理论和研究摇摆,而要从自己的真实兴趣和需求出发选题。最好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选题,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意识。
课题研究应多着眼于教学细节,关注微观层面的教学现象、时间,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个问题、一个(类)学生、一种教法、一条经验等,切入点越小越好,但是着眼面要大,要看到问题的影响和问题的本质。要善于对问题进行逐层分解,抽丝剥茧。
例如课堂纪律差的问题,通过归因分析来研究,可分解为课堂教学枯燥、教学内容过浅、教师一言堂、学生习惯差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枯燥”又可以分解为教学策略单一、教师语言、课程资源贫乏等问题。“课程资源贫乏”又可分解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贫乏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贫乏。“素材性课程资源贫乏”又可按照学科分解。通过分解将问题尽量细化,然后再在问题网络的末端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如上,就可以从微观上选择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从而解决课堂纪律差的根源问题。
第三、研究方法——做个有心人,选用合适自己的
叙事研究法
方便、有效的是叙事研究法——帮助教师养成记录教育故事的习惯,实现对教育科研的生命建构。操作要点:(1)选择自己最心动的故事;(2)有重点地记录故事的经过;(3)简要写出自己的所得所思。
教育故事跳动着师生生命的脉搏,日积月累,集篇成册,就能反映出自己的成长轨迹和研究的成效。
行动研究
研究的内容直接来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鼓励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操作要点是:“行动——观察——反思——跟进——行动”不断循环。
在循环反思实践中,检验工作方法和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当然,研究的方法还很多,如统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同伴互动研究法等。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要做一个有心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观察发现,认真捕捉思考,并寻求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教科研必有所获。
思考、反省,找回教学主动性
做科研型教师是时代的必要要求,教师是一种职业,也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如果一个我们作为教师仅仅是出于外在的职业规划而年复一年地在课堂上重复着自己的行为,那这我们来说是不幸的,因为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
教科研则是一种让我们老师找回自己教育教学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一种让我们能够思考自己的行为、调节和反省的方式方法。
中小学教科研不同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情境性、实践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因而,老师们的课题研究只有扎根课堂,躬耕教学,具有田野的视角与实践的意识,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专业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测评)
- 教师如何做课题(一线教师怎么做课题?8个字概括)
- 每日快讯!联合光电:目前公司订单充足
- 【世界热闻】水利部:2022年全国水库实现“零溃坝”
- 焦点播报:钟南山院士解答防疫新阶段百姓关切点:发热是否上医院?感染新冠怎么办?……
- 【全球新视野】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要不要接种疫苗?钟南山院士回应
- 现场直击广州优化疫情防控举措
- 跨越千年,当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动”起来
- 个人养老金如何享受税收优惠?要不要参加?一起了解→
- 全球消息!“游戏界奥斯卡”落幕,《原神》拿的奖是被玩家捧上去的?
- 环球滚动:沙尘暴蓝色预警:山西河北等8省区有扬沙或浮尘
- 钟南山:今年春节就地过年的可能性很小
- 三股冷空气展开“车轮战” 气温波动下滑
- 环球头条:空调除湿应该开几度(空调除湿能开一整夜吗?空调除湿要关门关窗吗?详细解答)
- 今日最新!开心果怎么炒制作方法(第三周榜单公示)
- 《三体》动画开播 成三体IP首部面世的影视化作品
- 当前报道: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屋盖口字形主桁架顺利提升
- 每日快看:多地核酸采样服务调整:愿检尽检人群自费单人单管 不再混采
- 焦点速讯:穗快递从业者超10万 业务量占全国1/10
- 陈茂波:香港国际机场扩建后预计到2035年每年可处理约1.2亿人次旅客
- 今日视点:全球连线|浙江湖州:打造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