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楚人养狙文言文道理2、狙公养狙文言文原文和翻译3、原文出处,原文内容4、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楚人养狙文言文道理
1. 楚人养狙的文言文
(资料图片)
【正文】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①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②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③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①树:种,栽种.
②俟:等,等到.
③道揆:法度,准则.
【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中心】
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文学常识:
奉通“俸”,供奉
寤通“悟”,醒悟
道理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郁离子说:“人世间有以权术驱使民众而无道理和法度的,他们就如同狙公一样吧?完全是民众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得到启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啊
2. 楚人养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楚人养狙 ——明·刘基 出自[郁离子`术使]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①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②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③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 1、狙:猴子。2、部分:部署分配。
3.之:到。4.求:寻找。
此指采摘。5、征收。
6、棰:鞭打。7.患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8、树:动词,种。9.与:同“欤”,吗。
10.假:依靠。11、为之役:被他奴役。
12.既:完。13、相与:一起。
14.卒:终于。15.馁:饥饿。
【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的猕猴率领(其他猴子)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
有的猴子不给(狙公果实),(狙公)就鞭打他们。猕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猕猴问众多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猕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狙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猕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
又问:“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众多猕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
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寓意】 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3. 楚人养狙(文言文阅读题)原文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
楚 人 养 狙楚有养狙以为(把……作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在)庭,使老狙率(率领)以(连词,用在两个动词之前,表承接,无义)之(动词,到、往)山中求草木之实(果实),赋(动词,缴纳)什一(十分之一)以(连词,相当于“来”)自奉.或(有的猴子)不给,则加(施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动词,栽)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吾何(为什么)假(本意为“借”,这里引申为“利用”)于(被)彼而为(被)之役(奴役)乎?”言未既(完),众狙皆寤(醒悟).其(指示代词,那)夕,相与(一起)伺(等候)狙公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义)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到)林中,不复归.狙公卒(最后、最终)馁(饥饿)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用)术(权术)使(驱使)民而无道(方法)揆(法度)者,其(表猜测的语气词)如狙公乎?惟(只是)其(他们,指人民)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启发)之,其(他们,指剥削者、统治者)术穷(尽、完)矣.” [说明]①《古文观止读本》上“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一句中漏了一个“何”字.②“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一句中“道”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翻译]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群猴都惧怕他并因此而痛苦,不敢违抗.)②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被他利用又被他奴役呢?)③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世上有用权术驱使人民却没有方法和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这样的人吧.)④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只是因为人民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启发人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理解]①这是一篇寓言,首先要理解其寓意:剥削统治者用权术奴役人民,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落得像狙公那样的下场.(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②狙公的形象:狙公象征着那些妄图不劳而获而又残暴愚蠢的剥削者、统治者.③从小猴的角度得到的启示: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要勇于反抗.。
4. 楚人养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楚人养狙
——明·刘基
出自[郁离子`术使]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①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②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③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
1、狙:猴子。2、部分:部署分配。3.之:到。4.求:寻找。此指采摘。5、征收。6、棰:鞭打。7.患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8、树:动词,种。9.与:同“欤”,吗。10.假:依靠。11、为之役:被他奴役。12.既:完。13、相与:一起。14.卒:终于。15.馁:饥饿。
【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的猕猴率领(其他猴子)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不给(狙公果实),(狙公)就鞭打他们。猕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猕猴问众多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猕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狙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猕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众多猕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寓意】
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5. 文言文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的猕猴率领其它猴子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其中的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鞭打它们。猕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猕猴问众多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猕猴说:“不对,是天生的。”又问:“狙公不能得到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猕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众多猕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存放的粮食,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没有准则的人,大概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6. 楚人养狙 告诉人们的道理
原文:
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①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②弗之违也。③④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⑥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译文: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麽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狙公养狙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狙公养狙文言文原文: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的猕猴率领(其它猴子)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不给(狙公果实),(狙公)就鞭打他们。猕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猕猴问众多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猕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狙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猕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众多猕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原文出处,原文内容
原文 1: 郁离子居山①,夜,有狸②取鸡,追之弗及③。明日,从者④擭其入之所以鸡⑤,狸来而絷焉⑥。身缧⑦而口足犹在鸡⑧,且掠且夺之⑨,至死弗肯舍⑩也。郁离子叹曰:“人之死货利者⑾,其亦犹是也⑿!” 注释:①居山:即“居于山”,在山中居住。②狸:亦称“狸子”、“狸猫”,善伏之兽,栖息于森林、草丛间,常出没于城市近郊。以鸟类、鼠、蛇、蛙等为食,常盗食家禽。③弗及:没有追上。弗,不,没有;④从者:仆人。⑤擭(huò)其入之所以鸡: 擭,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这里作动词。句意是把鸡放在擭中,再在狸进入的地方设置上这件擭。⑥絷(zhì)焉:拘囚在擭里。焉,兼词“于之”指“在……里”。 ⑦缧(léì):本为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是“拘禁”的意思。⑧口足犹在鸡:(狸)嘴还咬着鸡,脚爪还抓着鸡。犹,尚且、还。⑨且掠且夺之:一边使劲地咬,一边用爪强夺那死命挣扎的鸡。且……且……,一边……一边……。⑩舍:放开。⑾人之死货利者:即“死于货利的人”。“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死货利”是“人”的定语,后置。⑿其亦犹是也:大概也像这样吧!其,大概,表推测语气;亦,也;犹,像是。是,这,代词。 翻译文 郁离子居住在山上,夜间有只野狸子偷他家的鸡,起来追赶,但没追上。第二天,仆人在它钻进来的地方安置了捕捉工具,并用鸡作诱饵。就在当天晚上捉住了那只野狸子。(野猫)的身子虽然被缚住了,但嘴和爪子仍然紧紧的抓住鸡。仆人一边打一边夺,(野狸子)到死也不肯把鸡放下。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象这只野猫吧!” 原文2: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 1.贾人:商人 2.浮苴(jū):水中浮草 3.薄:靠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4.盍:何不 5.济:济水。 6.巨室:世家大族。7亡:沉,沉落。8.贾(gǔ)人:商人。9.栖:停留。10.予:给予。11.向:刚才,刚刚。12.薄:迫近。13.许:答应。 ①济阴:郡名。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巨室:世家大族。④向许:刚才答应。⑤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⑥勃然:发怒的样子。⑦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⑧几何:多少。⑨黯然:情绪低落。⑩退:走开。⑾吕梁:地名,龙门山。⑿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⒀覆:翻,这里指翻船。⒁盍:何不。 翻译: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赏析: 俗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尤其是在经商时,对顾客的诚信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商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济阴之巨室”,他的钱财又能保持几何呢?一个不诚信的人,无法赢得大家长久的尊重。如果有人不诚信,即使他富可敌国,也会像这个商人一样,糟人唾弃。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读后感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隐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刘公之学生徐一夔言:“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读罢,果然不虚。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吾不好政治,由兴致所至,故择正己、慎微篇浅谈。正己有以“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之凤鸣焉”,释常言之“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性,对品行不端者之人,一味姑息迁就,许是养虎贻患,自伤其身;以麝舍麝脐逃命,贿亡其身,讥讽人贪财丧命,智不如麝,实为精辟。古往今来,贪字添祸,不在少数。 伯温认为大智若愚者,方为人中杰,并以梓棘喻之。梓谓棘曰:“尔何为乎修修而不扬,萧萧而无所容……不亦晦乎?”梓复而洋洋自得,“吾梢拂九阳,根入九阴……蔚兮若濯锦出蜀江,粲兮若春葩曜都房。”若打扮光鲜之贵妇,耀锦衣美食之富有。且看棘之作答:“美矣哉!吾闻冶容色者侮之招,丽服饰者盗之招,多才能者忌之招……”不用之材,免遭砍伐之灾,有刺于身,禽不敢萃,恭谦处世,胜名扬一时,读之,真平了些浮躁之气,少了些功利之心。 浑噩之时,读伯温之句,足以怡情,启智。“心胸狭小,徒自伤悲”,举细微之事,如周人有好姣服者,袂涅,摄而搔之,涅去迹存,其心妯妯然,五步而六视;某人好其妻,其妻美而额靥,蔽之以翟……凡此种种,耿怀区区,平添烦恼,徒自伤悲,与雨果之“比大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心怀”思想不谋而合。反省自身,确曾因发型之不如意,裙裾之花边欠妥,某某不明其意之讪笑……诸烦事所扰,也算一愚。 伯温言“妇人七出,有违人伦”,指责了后世薄情男人之卑劣。“夫妇人以夫者,淫也、妒也、不孝也、多言也、盗也,五德天下之恶……恶疾之与无子,岂人之所欲哉?……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封建道德岐视妇子,伯温指出女人不应该是男人的附属品,揭露无耻之徒借圣人之口,使违人伦之举神圣化,法律化之虚伪本质。于今读来,也觉痛快。 慎微中有许多精美的篇章,如“目空一切,即且亡身”,以蜈蚣骄兵必败,狂妄丧身“鼻涕虫”之事,让你深思;“适可而止,不沉其身”揭示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之理,是春风得意之时一剂清凉茶——切莫妄为。 徐一夔作序言,《郁离子》语言犀利,犹如太阿古剑出匣,所言不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恰如管仲、商鞅变法之良谋,申不害、韩非子之法术,张仪、苏秦之说词,孙武、吴起之兵法……吾今读伯温之大智慧,竟只拾了些鸡毛蒜皮之小感悟,愧对伯温。 原文3: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老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翻译: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都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老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我们为何还要借用他的名义替他做事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觉醒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作者简介古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作品原文与注释作品原文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1),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求草木之实(4),赋十一以自奉(5)。或不给,则加鞭棰焉(6)。群狙皆畏苦之(7),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8)?”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9)?”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10)”言未既(11),众狙皆寤(12)。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13),破栅毁柙(14),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15)。
郁离子曰:“世有以(16)术(17)使民而无道揆(26)者,其(23)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字词解释
(1)狙:猕猴。
(2)部分:部署分配。此处指分派
(3)之:到。
(4)求:寻找。此指采摘。
(5)赋:征收。
(6)棰:用鞭打,名作动。
(7)畏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8)树:动词,种植。
(9)与:同“欤”,吗。
(1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1)既:完。
(12) 寤:同“悟”。
(13)相与:一起。
(14)柙(xiá):关兽的木笼。
(15)卒:终于。
(16)以:把。 以……为:把……当做。(此处为倒装句,养狙以为:把养猴当做)
(17)术:权术。
(18)假:如果。
(19)俟:等候
(20)归:回归。
(21)或:有的。
(22)实:果实
(23)其:那个
(24)馁:饥饿。
(25)为之役:被他奴役。
(26)道揆:道德准则。
作品译文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不给,(猴公)就鞭打他们。老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多老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老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猴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老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老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上,众多猴一起等到猴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猴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不像猴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蕴含道理
1.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2.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灭绝。
3.不能一昧地去服从,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懂得是非,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阅读训练原文与注释
楚人养狙①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③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④使民而无道揆⑤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释】①狙(jū):猕猴。②部分:此处指分派。③寤:同“悟”。④术:权术。⑤道揆:法度,准则。
训练题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l)山之果,公所树与 树:_________
(2)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 俟: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②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①言未既,众狙皆寤 ②既克,公问其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种植 (2)等待
2.B(A.①“以”是介词,“为”是动词,“以为”可译为 “把(养狙)作为”;②“以”与“为’,组合成“以为”,动词,认为。B.均为动词,到……一去。C.①“或”是代词,可译为“有的”;②“或”,副词,或许,也许。D.①形容词,引申为尽、完。②副词,已经。)
3.(1)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依靠他并被他驱使呢? (2)世上也有依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
4.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1]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小编对楚有养狙以为生者的相关信息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 新消息丨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 世界快播:外汇储备是什么意思 关于外汇储备的含义是什么?
- 环球热门:荸荠怎么读 荸荠拼音怎么写?
-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哪首诗?
- 办公电脑桌的尺寸是多少 一般办公桌有多高?
- 天天滚动:基洛夫空艇是什么 基洛夫空艇介绍
- 天天观热点:乐视2pro为什么这么便宜 乐视2pro便宜的原因是什么?
- pptv是什么牌子电视 pptv电视55寸多少钱?
- 环球快播:电脑如何安装摄像头 电脑摄像头安装方法介绍
- 每日快报!刘德华经典歌曲有哪些 来生缘歌词是什么?
- 天天微头条丨路亚钓鱼技巧有哪些 什么是路亚钓法?
- 数字功放和模拟功放哪个好 数字功放和模拟功放的区别是什么?
- 环球观察:雨果电影导演是谁 雨果电影讲了什么故事?
- 天天看点:诺基亚820怎么样 诺基亚820介绍
- 史莱姆怎么做 如何制作史莱姆?
- 全球时讯:护理管理学是干什么的 护理管理学发展前景如何?
- 【世界聚看点】网速太慢怎么办 如何加快网速?
- 焦点关注:大象寿命有多长时间 大象寿命有多长?
- 功率放大器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功率放大器有什么用?
- 全球热点评!怎么注册多个淘宝小号呢 如何注册多个淘宝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