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扎心的问题:“真正的认命是种什么体验?”
评论区有个高赞回答: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最后还是被困在眼前。
有位网友说,自己有天被领导骂得非常难听,要是换以前早就拍屁股走人了!
(相关资料图)
可那天被骂完后,虽然被降薪,可还是毕恭毕敬地在领导前低着头,等着安排新任务。
朋友问他什么时候脾气变得那么好了。
这位网友回答说,其实并没有,只是刚过了35岁生日,经历过上一次裁员之后再也不敢轻易离职。
就像《清醒》书中所说:我们就像转轮里面的仓鼠,拼命努力挣脱现实的牢笼,却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
面对加速文化的碾压,《清醒》的作者,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文·布林克曼,从“反励志”的视角为我们揭开迷雾,帮我们活出清醒的自己。
1 我们“卡”在了一条迷茫又焦虑的路里
有人说,命运把你拉上时代的车厢,而你因为中途的插曲被迫下了车,当回过头才发现,自己留在了一个永远不会停车的车站。
2020年,腾讯视频上有一档节目,上海彩虹合唱团改编了火箭少女101的歌曲《卡路里》。
作为彩虹合唱团送给火箭少女的礼物,起初,她们还在猜又会是什么激情大合唱。
谁知,当歌曲唱到那段“从泥土中来,到橱窗里去,有时满意,有时想远远逃离”时,直接唱哭了每一位火箭少女。
这个11位少年组合的团队,从2018年出道,她们当初只是想认真地站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可这一路却遭受了无数的质疑。
当歌声响起时,她们想起了曾经为了某个歌曲的节拍,反复练习到嗓子嘶哑。
她们想起了曾经为了某个舞蹈的动作,舞蹈室练习到全身酸疼。
网友们说,这是自己哭过最狠的一首改编曲。
他们听到最后才发现,这首歌是唱给每一个被生活折磨到喘不过气、为了理想而掉发秃头的普通人。
这首改编的歌曲为什么唱哭了无数人?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卡”在了一条迷茫又焦虑的路里。
网友小蒙,熬了夜三天夜写的方案,第二天交给领导,领导简单看了几页,就指着自己鼻子大骂,做的就是一坨屎!
她当时情绪立马崩溃,冲出办公室跑到了洗手间,气得想当场摔手机。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忍住了。因为她担心摔坏了手机,消息没及时回复,领导又要来找她麻烦。
就算再崩溃,在1秒钟的时间也要计算好发泄成本。
在进退两难的生活中,我们心力交瘁。
成年人的至暗时刻太多了,年轻时的雄心斗志被房价压垮。
信誓旦旦的愿望,被各种KPI浇灭。
网友三竺,原本约好了朋友一起周末过生日。
可就在自己准备好一切惊喜时,公司一通马上回来处理客诉的紧急电话,直接让这场欢乐的生日宴扑了空。
那段每天被公司赶在高速路狂奔的日子,几乎把她一整年的眼泪都流干了。
有时候她也在想,直接跟老板拍桌子骂完一顿,直接打包走人。
可比起辛苦焦虑,她更怕一无是处。
迷茫才是生活的常态,向前冲,又跑不动;想放弃,又不甘心。
站在半山腰,上不去又下不来。回头又不是,向前又迷茫。
2 悲观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主旋律
《清醒》一书的作者斯文·布林克曼表示,长期以来,积极心理学都在拒绝关注人类的问题和痛苦。
在日剧《四重奏》中,有四个喜欢音乐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组合了一个叫“甜甜圈的洞”乐队。
他们对生活寄予厚望,对梦想抱高期待。
可他们拼尽全力,发现到头来只不过是,想法太多、能力不足、变化太快。
很多观众看完这部日剧后表示,消极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回想当初,我们刚出社会也是一样,谈人生、谈梦想。
“我一定要努力赚钱,在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大都市买两套房,送父母一套,留自己一套!”。
“我要5年内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带着爱人,像《带你去旅行》歌里唱的一样!”。
这样的豪言壮语你有没有说过!
每一个出来闯荡社会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每一步他们都走得如履薄冰,甚至血迹斑斑。
每当自己对现实说:一定会变好的!不是吗?
而现实却总是冷冷地告诉自己:不是的!至少现在不是!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作家北岛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信奉明天一定会更好。
演员黄磊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表示:其实生活整体就是悲观的,最糟糕的就是那些整体乐观的人,每天都说明天会更好,这是不太现实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防御性悲观主义”:凡事先往最坏的方面想,如果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遇到真实的经历时,承受的心理打击也不会那么大。
刘若英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提到,她每次面对很多事情,都会去想最糟糕的结果。
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也没关系,至少是在自己的预期之内。
如果没有,哪怕只比预料的好一点点,也是赚了。
就像《清醒》的作者斯文·布林克曼说:生活中消极的方面一直存在,如果我们始终盲目地保持积极和乐观,当真的遇到不顺时,我们遭到的打击反而更严重。重视消极的方面,可以让我们为未来可能的逆境做好准备。
3 给自己戴一顶“不”的帽子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80后、90后购买了85%的助眠产品,为什么他们的精神压力那么大?
有位网友的回答非一针见血:80、90这两代人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从小到大,就一直被教育怎么变优秀,怎么在激烈的竞争中胜过他人。
《清醒》的作者斯文·布林克曼说:“是”的帽子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恐惧的驱使,害怕跟不上潮流,害怕错失。
上小学时,我们都学过《坐井观天》的语文课。
小鸟飞累了想找点水喝,刚好碰到井里的青蛙。
于是便议论天的大小,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两位争论了半天都没结果,于是小鸟便叫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新世界。
每次读到这里,我们都会嘲笑这只青蛙鼠目寸光。
我们一直被告诫不要做那只井里目光短浅的青蛙。
但后来随着在社会经历地越多,最终才发现,其实坐井观天是我们大多数的人生。
作家王建平说:即使这只青蛙知道天有多大,它也跳不出这口井呀!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就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但在井里没门也没窗,只有一个又远又高的洞,不管你怎么使劲都也够不着啊。
最后,作家王建平把《坐井观天》改成了这样:
青蛙笑了:“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怎么会弄错呢!”
小鸟说:“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青蛙说:“这井太深,我根本跳不出来啊!所以对我来说,天只有这么大。”
小鸟说:“那你太可怜了,要是像我一样有双翅膀就好了。”
青蛙说:“我不可能有你这样的翅膀,所以能看见井口大的天空,就已经很幸福了!”
我们为什么那么怕自己活得普通呢?因为怕掉队,怕自己35岁了还是没升到满意的岗位,怕自己被年轻的00后甩出一大截。
怕自己再大一点就嫁不出去了!怕自己再不内卷就到不了诗和远方了!
那一定要跟着大家内卷吗?
那些滤镜下的“美好生活”到底是你内心真正的追求,还是短视频告诉你必须要这样?
就像《清醒》书中说:戴上“不”的帽子将有利于我们实现独立自主,真诚地对待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总说“是”,那我们手头的事情就总会耽误。
我们都以为自己挤在拥挤的路上,一直担心自己会掉队,但其实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一个人一队。
终其一生,我们只不过在努力地做一位清醒的摆渡人。
4 写在最后
很喜欢小说《找不到工作的一年》中的故事。
主人公一毕业就赶上经济泡沫,面试了52次就被拒了52次,在最后去面试一家零食公司的路上,还不小心闪到了腰。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太差劲了,于是把自己关起来,家人怎么劝都没用。
而在没工作的那些年,他并没有沉沦,而是做了不少善事。
比如,他陪陌生女孩理光头,给突发疾病的工人叫救护车。
他跟我们我们大多数一样,忙碌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慢才是快。
就如《清醒》的作者说:现代人在各种各样“快马加鞭”的“加速主义心灵鸡汤”中已麻痹太久,以至于大家已近乎放弃了对“慢生活”的感知力。
我想真正的清醒,不是你明白了多少的大道理,而是理解了更多的小矛盾。
也不是你活成了多少人羡慕的样子,而是摆脱了越忙碌越焦虑的怪圈。
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注定要付出代价,那么我希望的是,当我们承受了一定的代价后,都可以换来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清醒。
“清醒哲学三部曲”(《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清醒哲学三部曲”(《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是丹麦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的作品。其中,《清醒》是丹麦的超级畅销书,据说卖了20万册,要知道丹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才500多万人。
这本书的主旨:
●反对励志文化(加速文化)
什么是加速文化?就是社会的惯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由自主地跟着社会惯性在走,社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就努力的适应它。这么做是对的吗?是对的。但是,我们幸福吗?也许有人觉得很爽,那这套书就不是写给他们的。这套书是要写给那些对这种现象不爽的人,写给那些渴望摆脱社会惯性的那些人。
●反励志,并非躺平,也非摆烂,而是从社会惯性中挣脱出来
反励志,不是反对个人努力(励志),而是反对糊里糊涂跟着社会的惯性走,且高呼身不由己。
什么是社会惯性?不停的迭代,不停的提升自己,不停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停的“多快好省”。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作“社会时钟”,通俗点说,就是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时候的事。比如到了结婚年龄,就必须结婚;到了该生孩子的时候,就必须要孩子;到了35岁,就觉得已经成了人生的转折点,不再年轻了。这就是社会惯性,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社会推着走,没有了自己的意志。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机器里生存,根据社会的需求改变自己。我们要学会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我们要学会不断成长,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否则就会被淘汰。我们不得不“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因为我们好学上进,而是因为恐惧。
挂在我们嘴边的,永远都是“迫不得已”四个字,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无能无力,我们对这个时代无能为力。
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挣脱社会惯性这个牢笼吗?我们真的会像仓鼠一样在转轮里面不断奔跑但却始终无能无力吗?并不是。实际上我们是有选择的。
怎么选择呢?这三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换句话说,这三本书实际上是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摆脱社会的惯性。
作者:素素,写作爱好者,一边抬头看月亮,一边弯腰捡六便士。
- 那些主动按下社会静音键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 今日报丨半年亏损2.6亿,涨价撑不起卫龙的野心
- 今日报丨比亚迪日本首款纯电SUV定价约人民币22.5万
- 今日快看!“80后”迈入银行高管序列 年内超30家换岗
- “豪品优选”把握元宇宙通证经济以消费增值推动共同富裕
- 康冠科技:自发光透明OLED显示屏目前处于样机阶段
- 山西大同:不再开展区域性核酸检测 购买“四类药品”不再实名登记
- 国金证券给予欧晶科技增持评级 石英坩埚龙头 技术领先+供应保障助力成长 目标价格为105元
- 【热闻】天准科技:本次协议转让是将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转为直接持股 不涉及向市场减持
- 美盈森:公司包装产业目前以服务电子通讯、智能终端、白酒、家具家居等多个行业的优质客户为主
- 微信炸群怎么炸?微信炸一炸功能在哪里?
- 洋码头海外购是真货吗?怎么查代购的是不是正品?
- 短信能屏蔽吗?陌生短信怎么拦截设置?
- 淘宝不用支付宝如何买东西?淘宝微信支付怎么设置?
- 国际首次!中国空间站种出的水稻种子回家了
- 年产蔬菜450万吨,联通全国蔬菜市场 山东寿光蔬菜丰产畅销
- 当前关注:中国空间站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 环球聚焦:石山里的“桑蚕+”——桂西山村走访见闻
- 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吊唁江泽民同志
- 北京不需要核酸证明的场所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