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10日,呷哺呷哺度过了两个不平静的节前交易日,先是前日股价一度上涨超10%、次日再下跌近8%。
股价犹如坐上过山车的背后,是投资呷哺呷哺10年之久的第二大股东正式告别,悉数出售所持1.47亿股(13.56%)。
港交所文件显示,呷哺呷哺第二大股东泛大西洋资本集团(General Atlantic简称GA)旗下的GASF(General Atlantic Singapore Fund Pte.)悉数配售所持的1.47亿股;配售价格在每股9.25-9.30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9.88港元折让5.9%-6.4%。GASF本次套现金额约为13.6亿港元。
【资料图】
GASF于2012年12月投资了呷哺呷哺,原投资方英联投资将持股转让给了它。这10年中,呷哺呷哺经历了野蛮生长、风光上市、迷茫降速、疫情洗礼,如今呷哺呷哺以及所在行业在重新寻找有效发展路径中。
GASF总部位于新加坡,专注于投资亚洲成长型企业。在呷哺呷哺之后,他们在中国又投资了字节跳动(2017)、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2018)、叮咚买菜和话梅(2020)、Ping Pong和% Arabica咖啡(2021)等诸多新颖生活方式的代表企业。
十年
1998年,珠宝商贺光启在北京创立呷哺呷哺,主品牌呷哺呷哺定位为休闲吧台式火锅,将一人一锅的用餐模式发扬光大,在平价台式火锅细分市场几乎没有对手,2014年登陆港交所。
截至2022年年中,呷哺呷哺门店总数为810家。第二大品牌湊湊于2016年诞生,定位是中高端台式火锅,截至2022年年中有198家门店。
外部投资者方面,2008年11月,英联投资向呷哺呷哺投资5000万美元,获得多数股权。多年后回顾,2008年其实是中国餐饮业投资的黄金年代,不止呷哺呷哺,俏江南、一茶一坐等业都在2008年获得VC/PE资本加持。
彼时,呷哺呷哺为代表的小火锅模式很火,由于门店是U型设计,提高了座位密度、减少了员工数量、人力成本,小火锅翻台率、坪效比普通火锅店高。而且小火锅店提供的是有限的套餐,SKU少、易于管理。2008年英联资本成为呷哺呷哺控股股东后,极力推动公司在2012年上市。
变化来的太快。2011年,证监会提高餐饮企业上市门槛,一众明星企业、如俏江南、广州酒家、小南国、金钱豹、顺峰等的上市计划全部搁置,餐饮业投资降至冰点。先一步香港上市的小肥羊则被肯德基母公司百胜集团收购。
这一背景下,GASF进入呷哺呷哺。2012年12月,GASF收购英联投资持有的全部股份,呷哺呷哺还向其发行、配售优先股。当时三方未公布交易金额,有消息指出这些股份是以1.5亿美元转让的,英联资本获得的回报不菲。一年后,东博资本也进入呷哺呷哺。
2012年底,呷哺呷哺门店数超过300家;2013年底,猛增到接近400家;上市后也基本以每年100家左右的速度扩张;2019年最高峰时达到1022家,另有102家。公司从100家餐厅增长到1100多家,用了十年,2009-2019年。
高速发展的中后期,GASF逐渐套现退出。
2014年上市时,GASF持有3.41亿股、持股比例32.32%。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分两次减持,持股比例降低至19.47%;2020年第四季度,进一步降低至13.6%。其中2018年初GASF配售出售时,是以13.65-14.10港元的价格进行的,套现约1.2亿美元;以及2020年第四季度,从这些年的股价走势来看,几乎都是在绝佳的时机。
在GASF本次全部出清前,创始人贺光启一方持股41.70%,二股东GASF持股13.56%。
跌宕
2019年疫情前,呷哺呷哺品牌门店超过1000家,湊湊门店超过100家,表面来看,高速扩张的经营目标达成。
2020年疫情发生后,所有运营中的瑕疵被放大。比如,2019年公司租金及折摊费用在收入中占比上升至18.1%,疫情后的2021年进一步上升至22%;2019年人力成本在收入中占比为25.6%,2021年进一步上升至29.8%;这些指标都处于行业内较高水平。
种种问题导致创始人与经理人决裂,2021年4月-5月,呷哺呷哺和湊湊两大品牌的COO离开,创始人回归,直接担任行政总裁、参与集团事务管理。之后,两大品牌从内部提拔了新任COO。
近两年,从海底捞到呷哺呷哺,都不得不对现金流压力、决定集中关店,承担由此产生一次性关店损失。2021年海底捞、呷哺呷哺品牌分别关店276、229家,2022年上半年继续分别关店26、37家。
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公司收入同比降低29.2%至21.6亿元(呷哺呷哺-43.1%、湊湊-9.1%);归母净亏损2.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0.5亿元)。公司关闭37家呷哺呷哺餐厅计提资产减值亏损约0.49亿元。
到2022年年中,公司旗下共有810家呷哺呷哺餐厅、198家湊湊餐厅。前者翻台率为1.9次,低于上年同期的2.3次;湊湊翻台率1.9次,也低于上年同期的2.6次。同店销售额指标来看,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同比降低44.1%,湊湊同比降低24.8%。
管理团队重新摸索增长路径:从架构上看,一位CEO+两位COO、重构了考核体系,由以往的重收入考核转向重利润考核,上上下下来控制成本。具体举措包括,公司重新和商场谈判降租金,新开的呷哺呷哺门店租售比将控制在10%以内。湊湊新开门店要控制投入、部分店面会缩至500多平米、每平米成本也要控制。呷哺呷哺新店的工程造价单价由早前的5700多元降到近4000元,湊湊的造价单价由8000多元降至7000多元。
简化供应链方面,呷哺呷哺在和源头公司合作、省去中间商成本。而客户端,呷哺呷哺重新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用50-70元的套餐唤回消费者。
- 第二大股东告别,呷哺呷哺股价坐上过山车
- 天天日报丨5年后的产品经理,做副业的多吗?
- 当前观点:36氪首发 |「安迈特」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以独特技术工艺打造复合集流体领军企业
- 白宫承认拜登曾私存机密文件,美司法部长: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 外媒:俄军对哈尔科夫发动空袭,此前德乌外长“突访”了该地区
- 环球快资讯:日法宣称在印太地区加强合作,炒作“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 当前热议!反对借机搞政治操弄,中国暂停向韩日公民发放签证
- 【世界独家】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中澳双方不应让分歧绑架两国之间合作
- 当前看点!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票仓位进一步提高
- 今日热议:微信回应切断抖音外链:坚决打击给用户造成诱导、骚扰的字符口令
- 视焦点讯!央行连续出手 狂买超250亿!这类资源股春季“躁动” 相关品种引关注
- 伦镍危机深度评估报告出炉 LME决定加强管控
- 每日快报!中工国际:目前暂无股权激励计划
- 【独家焦点】华泰证券:2023年寿险股估值修复机率大
- “陌生指数”里的经济脉动 | 高频数据印证投资增长势头强劲
- 冒着“一切归零”的风险,上海科创企业为何仍敢“闯入”这些高风险领域?
- 环球聚焦:中拉国际写作行动暨中拉青年艺术家成长伙伴计划启动
- 欧盟延长马里特派团任期 拨款逾7300万欧元
- 焦点简讯:澳网资格赛,中国小将商竣程取得首胜
- 天天动态:世界银行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