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穆宁。
最近我发现,大家越来越“社恐”了。
(相关资料图)
举三个最近身边的同事、朋友和群友带给我的案例:
1.我询问一个群友,为什么在看本质群里不怎么发言,他的回答让我诧异:“我害怕在微信群聊中,话题在我这里终止。如果没有人回应我的话,我会害怕是自己讲的话有问题,是别人不喜欢听。”
2.前阵子有位公众号用户在我的文章下方留言,我不假思索的就精选了(精选后该留言所有人可见)。过了五分钟,他删掉了留言并且同样的内容又评论了一遍,但是结尾写了这样几个字:“别精选我,求你了。”
3.加入我的看本质群有一个小门槛,那就是为我公众号内的任一文章点赞在看下。前两天有个朋友咨询我入群门槛,我向他表明了之后他非常纠结,过了很久回复了我这样一条信息:“算了,我害怕其他人看到我都在看什么内容。”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大家越来越社恐了,并且超出了我的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 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工业化生产的内容瓜分殆尽了。
从早上刷牙、如厕,再到赶地铁、午休,晚上睡觉前,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消费抖音、小红书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工业化内容里。
无尽的刷,获取和消费这些无穷无尽的内容,让我们的信息输入量大幅提升,我们似乎每天都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被信息投喂太久以后,我们忘记了如何去主动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也忘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信息食谱》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个特殊的技术叫 BlogSmith的系统,它能够通过各种社交软件的话题、当下热点、热词、热文等等信息就能让一个编辑知道用户想看什么,和写什么能带来最高的回报。是不是很可怕?
这个系统的构建就是用来分割你的时间,就是为了获得用户点击的。这些批量化生产的信息可能对你有用,但大多数时候对你产生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万维刚老师曾说过:“用食品来对比,美国信息网站给的就是没有营养或者说并不健康的快餐。例如:肯德基这样便宜、好吃的食品,所以那些不看无效内容、不被触目标题为之所动的人,跟不吃垃圾食品一样值得尊敬。”
我们吃了太久的信息快餐,早已经忘了如何去获取有用的信息,也忘了如何去通过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我们每个人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彼此割裂开来从而隔绝了社交的存在。
2. 疫情的冲击让我们开始回避亲密关系
某位社会学家讲过社恐的本质:那些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自我意识越强越不容易被社会规训,当你拒绝社会规训时一定会产生痛感,这个痛感我们表现成社恐。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假设我也算的话),在经历了全球化、疫情、失业潮、俄乌战争等局势冲击后,生活由于生存压力变大开始变得飘零,精神层面很孤独。
负面情绪下的社交可能并不会带来解脱,而带来放大器的效应。有时我们想要去跟身边的朋友去倾诉自己的孤独,却发现朋友也处于低潮期自顾不暇。
疫情的居家隔离导致许多人开始适应慢生活,即使解封了依然没有出门的欲望,反而对回归正常之后的生活感觉忧虑和担心,甚至害怕面对重回正轨的正常生活。
长期宅在家里进行线上办公和交流的他们不再拥有与人线下沟通的能力。许多人们开始依赖起口罩,即使在一些不必要的场合他们仍然愿意佩戴。这些行为往往被称为“疫情式恐惧”。
虽然,我们习惯性去通过逃避去减轻这种痛苦,甚至人为制造乌托邦想要去治愈自己,制造让自己内心安顿下来的一种简单性。
真正的治愈不是说人没有痛苦了,而是我理解自己的痛苦从何而来,我能够面对和驾驭自己的痛苦了。而这种痛苦,可能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社交。
所以,年轻一代开始抵抗被社会定义,抵抗被社会塑造,抵抗被强大的群体裹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不想成为隐入尘烟中的一粒沙。
即使我们仍渴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在经过这种社会的无情冲击和内在精神世界的重塑过程中,却又发现所谓的这种亲密关系似乎毫无意义。
3. 职场PUA让我们开始变成敏感型人格
大部分人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和其个人性格、身处的环境、过去的人际交往经验有密切关系。
曾经有人对“社恐症”患者进行过性格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有的过于敏感、有的奉行完美。前者经常会对周边人的目光或语言过度解读,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这样的人对周围人反应的过度在意,会让他慢慢地越来越不敢在群里讲话,不敢发表独特的见解,每一次发言都只敢附和讨好,并且企求别人对自己的语言作出反应。
职场PUA对一个人身心摧残有多大?它能够把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变得敏感多疑、充满自我怀疑和负能量,成为“敏感型人格”。
初入社会,不经世事的职场新人在找工作时难免会遇到这样的老板或者上司。
比如,他会在你面试时跟你说:“你的专业不是很符合我们的岗位,又缺乏经验,需要从0开始教你,年轻人嘛不要太计较工资,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经验,我需要花大量时间培养你,你应该珍惜这次机会,毕竟现在工作很难找。外面求职的一大堆。”
职场新人听到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掉入对方预设的陷阱,不敢再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甚至会感激他愿意给自己机会。当你工作的时候,又会给你不停灌输要拼命努力的思想。
最后,如何让我们不再社恐?我用亲身经历给大家三点建议:
1.越社恐,越要去社交
“社恐”的人就是情感的封闭以及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正向评价,则有利于个人获得自信,让自己的个人情感能够有更多的释放渠道。
2.培养自信心
接纳自我、喜欢自我。不要把自己视为社交恐惧症患者,着眼于自身的特点,大胆表现,切勿排斥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逐渐培养自信心。
3.转移注意力
我们很多时候由于过分担心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去关心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或者在交流过程中多听少说,循序渐进。
文章的结尾,送给各位“社恐人”一段话,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走出恐惧:
社交焦虑,其实是大脑告诉你,它发现了危险情况,提醒你尽快脱离。尽管这种行为模式不再为你服务,但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你的大脑只想保护你的安全。不是你天生就有什么问题,你不是软弱的,也没有生病,只是你的大脑里有了一些无用的联想,仅此而已。
——托比亚斯·艾特金斯
这个世界继续热闹,祝我们仍是我们。
-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社恐”?
- 焦点播报:2023故宫开年大展时间(开始+结束)
- 速看:接种23价肺炎疫苗,可预防新冠感染出现的白肺?多位专家权威解答
- 观点:2023年北京春节部分道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世界最资讯丨电商助力日销10吨,湖南腊味给全国添“年味”
- 环球关注:红星「贱卖」美凯龙丨氪金 · 大事件
- 焦点速读:过年不回家,留守在广州“湖北村”的纺织人
- 国外小伙做了一个AI女友,不到一个月就入魔了
- 新资讯:海上实射导弹,首发即中!
- 百事通!神秘无人机在韩国“萨德”基地附近坠落:260人搜半天没找到
- 环球速看:美民调:38%美国人因高通胀推迟看病 创22年来最严重纪录
- 天天观察:农业农村部:2022年我国粮食增产74亿斤 创历史新高
- 【播资讯】提振信心在行动丨河北:多措并举出实招 助企纾困解难题
- 全球微头条丨大湾区迎春运高峰 广州南站护旅客“温暖”出行
- 以自然为灵感的仿生科技有多厉害,Hizero告诉你答案
- 山东路桥一度涨约8% 2022年归母净利同比升17.3%至25.04亿元
- 今日热讯:中国银河给予九丰能源推荐评级,全年净利实现高增长,能源服务业务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确定性
- 港股再融资回暖
- 热议:【机构评级】 中泰国际:维持六福集团(00590)“增持”评级 目标价升至30.55港元
- 每日热文:2022年四川GDP为56749.8亿元,同比增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