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调研组从今年8月起,两次到内蒙古采访调研,从东端大兴安岭的松涛,到西端阿拉善的胡杨林,记者一路感受,一路思考。11月11日起《光明日报》推出特别报道【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今天刊发第四集《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资料图】
报道全文如下: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4日04版)
【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④】
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深秋时节,寒意已浓,踏进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关不住的绿意在眼前铺开,层层叠叠的绿叶下,或鲜红或嫩黄或翠绿的小番茄像一串串珍珠从藤蔓上垂下来,悬挂在用于无土栽培的吊架上,煞是喜人。
“园区每天的番茄产量达40吨,并且当天就能送到北京的超市。”园区生产经理袁伟告诉记者,“可别小瞧这温室,精准水肥控制、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无土栽培和饮用水灌溉等,这些我以前都没咋听过的‘尖端’种植技术都在这儿用上了!”
一边说话,袁伟一边按下了另一间温室门的电动按钮。门打开,一排排吊架之间的轨道上,工作人员张利青正熟练地驾驶机械作业车修剪枝叶、采摘果实。
“温室里的番茄定植后生长期只要两个月,之后就会进入产出期,而适宜的温度是保证全年产出的重要条件。”袁伟告诉记者,乌兰察布的冬天很漫长,供暖是问题。
传统的取暖方式成本高、能耗大,怎么办?
在考察中,园区工作人员发现,如果能把当地工业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多余热量利用上,岂不是美事一桩?那样的话,园区的温室不仅智慧,而且低碳。于是,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园区启动了工业余热综合利用项目。
“你瞧,这条冬天用来保温的轨道热量就是来自10公里外的冶金企业。”袁伟说,冶金生产企业的工业用水需要冷却,产业园的大棚需要保温,在实现供热管网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工业余热综合利用实现了“各取所需”,解决了园区冬季百分之八十的供热需求。
“不仅如此,温室里还布满了各类传感器。”袁伟指着悬挂在轨道旁的白色方形盒子说,它能同时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测。
有了这些数据,温室内环境控制、水肥灌溉量的实时调整得以实现,植株生长也有了更好的保证。园区技术人员张学芳告诉记者,“智慧”加持的番茄种植,不仅“温光水气肥”都可控,产能表现也更加出色,大番茄每平方米可以收获60公斤左右,比传统日光温室增产了近10倍。
更多产出的同时,产业园也在更多地造福周边农户。“如今,产业园通过流转土地、整合村集体资金,投资建设加工包装车间,让当地农户既有租金收益又有投资收益。”袁伟说,园区已雇用了当地农户200多人,大家增收致富又多了条路。
光明日报记者:高平 王潇
来源:光明日报
- 天天短讯!【央媒聚焦内蒙古】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 宁夏检察机关依法对韩江龙涉嫌受贿罪案提起公诉
- 山西检察机关依法对樊洪平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 贵州检察机关依法对杨兴友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 世界热资讯!宁夏检察机关依法对胡东升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 天天精选!中伟股份回应印尼工厂爆炸传闻:图片不实 网络报道严重偏离事实
- 【天天报资讯】华利集团:接受大成基金等机构调研
- 【天天新视野】索菲亚拟以3.43亿元收购司米橱柜剩余股权
- 世界快播:需求最大原材料实现自产及首单销售 佳先股份董秘:预计四季度业绩环比提升
- 精彩看点: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签约安哥拉最大输变电项目
- 每日速递:外交部回应美日韩共同声明:有关国家应摒弃冷战思维,停止搞“小圈子”
- 打开水下“时光宝盒”,他们让历史浮出水面
- 每日热文:“梦想成真的感觉很奇妙”
- 中国核电:国内飞轮储能单机首次突破1MW
- 精彩看点:注册环节已被反馈意见 身处“批发业”达科为闯关创业板IPO
- 今热点:布局多种车型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吉利10月份销量同增36%至15.23万辆
- 全球视讯!注意!联动科技将于11月30日召开股东大会
- 环球通讯!雅化集团:计划到2025年锂资源自给率将超过50%
- 中国航展见证高新科技与共享市场
- 天天播报:内蒙古呼伦贝尔:初冬的克鲁伦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