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12月10日电题:海南南繁热土:为端稳中国饭碗攥紧中国种子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罗江、王军锋
当前,南海之滨耕耘正当时,三亚迎来忙碌的南繁育种季。在崖州区的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基地负责人刘波领着研究生们播种玉米育种材料、观察玉米植株长势。
试验田边,科研人员操作的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到各田块上空采集作物信息。科研人员将通过图像采集、数学建模分析,把握作物生长状态和环境信息。“无人机快速、高效获取信息,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决策依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云玲说。
刘云玲(左)和团队成员通过无人机采集作物信息。新华社记者王军锋摄
从日出到日落,基地不乏科研人员的身影。扎根基地10多年,刘波见证这里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我备受鼓舞。”他说,随着南繁硅谷建设推进,科研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他将继续扎根热土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距离该基地10公里,一座种业科创新城正在崛起。从一片荒芜、门可罗雀到高楼林立、人才汇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26个院士团队落地开展科研工作,园区在培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多名。
这段时间,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频繁往返于各试验基地和办公室,对接各科研团队需求并做好科研资源保障。同时,作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南繁种子品质鉴定与分子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他还带领着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彭军在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彭军说,中国农科院正汇聚全院优势资源助力南繁硅谷建设,努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
常驻三亚两年多,彭军见证着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实体化建设成果: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揭牌成立,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一期基本建成,“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9个创新团队入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协同创新氛围渐浓。眼下,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格外忙碌,22个院士创新团队、76个“揭榜挂帅”项目团队正围绕育种科研前沿领域开展攻关。
跨单位、跨专业的科研人员围绕同一目标联合攻关,在这里并不罕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室正在探索农业领域国家新型科技创新模式。”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规划发展部负责人杨新泉介绍,实验室搭建公共科研平台,统筹提供科技服务,凝聚南繁各方力量,形成高效合作、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
围绕高抗速生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和水产龙头企业共同申报了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揭榜挂帅”项目。为突破基因编辑的技术难题,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叶质紧张有序地开展实验、分析数据。除此之外,他还要为研究生授课,并带领他们研究东星斑、老鼠斑等石斑鱼类的经济性状,分析形成相关性状的分子机理。
叶质(中)带着学生观察石斑鱼性状。新华社记者王军锋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水产养殖将满足国民更高的营养需求。”叶质说,他希望培育出经济性状更好的水产新品种,助力水产业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养殖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优质蛋白来源。
- 海南南繁热土:为端稳中国饭碗攥紧中国种子
- 热讯:云南西畴:柑橘红枝头 日子甜心头
- 胖头鱼头怎么炖好吃窍门(鲜香胖头鱼炖豆腐,味美鲜香,好吃到不想停,下饭必备)
- 全球今热点:华歆王朗(那个被割席断交的人,其实也是个很厉害的人)
- 带动消费超37亿元!这里又有3000万元“消费红包”发放!
- 当前资讯!阳光保险登陆港交所:打造民营险企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 对抗病毒:除了疫苗和个人防护,还有一件事尤为重要
- 钟南山: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
- 花雕酒哪个牌子好(陈年花雕、养生收藏品 春生润物专场 - 北京荣宝)
- 荠荠菜包饺子(荠菜馅饺子怎么调最好吃?教你3招,荠菜翠绿不发黄,鲜嫩多汁)
- 世界视讯!山西通过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的省级地方法规
- 每日聚焦:蓝思科技:不存在被踢出供应链的情况 不会对营收造成不利影响
- 独家!越博动力遭罢免董事长“喊冤”:我被围攻、胁迫30多个小时签下协议
- 环球速读:中老铁路首列老挝香蕉输华班列抵湘
- 焦点快报!台湾小夫妻“登陆”接力创业:一把椅子卖全球
- 环球最资讯丨【台胞“申”活Ⅱ】“申”活指南|关于台湾居民居住证的那些事
- 南航新增长沙始发航班98班次!加密长沙至成都、重庆、上海、三亚等地航班
- 每日热门:探访新疆大型农贸市场 货丰价稳品类全
- 环球短讯!新疆冰雪旅游热 农牧民冬闲不再“闲”
- 西藏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带电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