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弄堂口,一阵阵竹叶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芬芳一下子冲进鼻腔,“哇,阿姨,你这粽子也太香了,我的‘馋虫’都被你勾起来了。”在柴桥街道芦北社区,有一位“身怀绝技”的胡安琴阿姨,在她翻飞的巧手下,笔架粽、抱子粽、狗头粽、羊角粽……常见的、不常见的,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粽子迅速成型。
胡阿姨说,在她小时候,端午节家家都要包粽子。“粽叶是刚摘的,泡在清水里。糯米清洗干净,找一个木盆子缠上棉绳,材料备齐就可以包了。”胡安琴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长辈学包粽子,这一包就是50多年。原来的粽子比较普通,一般就两片叶子包一个,呈圆锥形,糯米里面也不掺任何东西。“有些粽子还会被串成一串,像风铃一样好看极了。”包好的粽子一次性下锅,随着柴火噼里啪啦的持续燃烧,锅里的粽子也开始发出“咕嘟嘟”的声响。“慢慢煮,不能急,煮完再焖一个晚上,粽子才能软糯香甜,不放任何调料都能连吃两个。”
除了传统的碱水粽,胡阿姨说他们小时候更喜欢研究五花八门的粽子,其中笔架粽和抱子粽最受欢迎。相传在清朝,家里有学子要上京赴考的时候,讲究的人家都会给学子做笔架粽。笔架粽跟一般的粽子不同,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搁毛笔的架子。将毛笔架在粽子上,取其谐音“必中”,寓意逢考“必中”。抱子粽则是几只粽子紧紧地“抱”在一起,从1只到5只,就像是母亲与孩子的拥抱。5只的被称为“五抱粽”,寓意五代见面,五世同堂,是人们对家庭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知道这些粽子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更乐意去超市买款式各异、味道各异的粽子。“虽然现在买着很方便,但总觉得没有自己做的有味道,家里的娃也喜欢吃,我就变着法的给他们做。”胡阿姨说。的确,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味道是不会消失的,这个味道里透着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蕴藏着世代传承的老底子文化。
- “身怀绝技”的胡安琴阿姨
- 外卖封签规范使用举报奖励实施方案出炉
- 守一份绿地,种一份希望!戚家山街道推出“睦邻花园”
- 春晓湖工业社区微网格治理中的“秘密武器”
- “三尺讲台”的沈红海
- 相隔2000多公里的对话,北仑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格外忙绿
- 海峡两岸同胞学烘焙迎六一亲子联谊活动举行
- 小米3是双卡双待吗?小米有三卡三待的手机吗?
- 北仑开展“甬爱E家”示范站点评选活动
- “青春、担当、奋进”首期匠警沙龙活动在大碶举行
- 北仑儿童友好IP形象“小北”“出道”啦
- 一个月见大成效!北仑开展七大专项行动
- 宁波市北仑区首次配合开展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
- 大碶横河工业社区设立“身边”核酸采样圈,守住园区防疫安全圈
- 爱心企业向梧桐艺术幼儿园捐赠一批文体设施
- 4家慈善爱心企业向北仑区梧桐艺术幼儿园捐赠文体设施
- 塔峙岙片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竹笋加工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 勤巡查+齐智慧+共参与,新碶街道塘湾社区发挥“微力”
- 新碶街道依法取缔40个非法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 迎六一,宁波北仑推出运动休闲系列惠民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