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试点,开启了政策面对于养老体系三支柱均衡发展的支持举措的战略落地;国内养老体系的相关运行机制也有望在未来几年中持续升级。
然而,抛开政策、机制方面的因素,国内养老体系资金结构不均衡的更深层次原因,仍然需要考量“当前的养老金融产品、服务还难以满足驱动第二&第三支柱高速成长的需求端痛点”的市场现状。
【资料图】
本文通过两份基于市场调研的专业报告的分析,来分别揭示制约个人养老金、企业&职业养老金市场发展中供需尚未匹配的问题。
内容目录:
01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三支柱均衡发展,制度之外市场面供需匹配不足
02个人养老金融现状调查:保本需求强、集中于银行存款、供给侧有改革空间
03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调研:供应商须具备高度专业性与综合服务能力
01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三支柱均衡发展,制度之外市场面供需匹配不足
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先行试点。
于是这几天,小编就收到N个银行推送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申请邀请短信;在金融机构从业的朋友们也是各种转发养老金业务、产品上线的新闻!
金融业朋友们转发的相关新闻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阶段,相关地区居民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商业银行等渠道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通过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两个账户开立后就可向资金账户缴费、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年缴纳上限12000元,缴费即可享受税费优惠,可购买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具体金融产品由金融监管部门确定并将公布产品名单。
个人养老金是我国养老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二支柱)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
中国养老体系的三支柱
与养老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第一支柱一支独大却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截止2020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已经覆盖近10亿人,第一支柱规模超过8万亿元,在养老体系中占比约70%;但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测算,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用尽。
我国养老金三支柱结构趋势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研究所
美国养老金体系第二&第三支柱贡献度超过90%,数据来源:国泰君安研究所
因此,国内的养老体系亟需第二&第三支柱的成长壮大来保障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此次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试点,开启了政策面对于养老体系三支柱均衡发展的支持举措的战略落地;国内养老体系的相关运行机制也有望在未来几年中持续升级。
然而,抛开政策、机制方面的因素,国内养老体系资金结构不均衡的更深层次原因,仍然需要考量“当前的养老金融产品、服务还难以满足驱动第二&第三支柱高速成长的需求端痛点”的市场现状。以下通过两份权威报告的调研分析,来分别揭示制约个人养老金、企业&职业养老金市场发展中供需尚未匹配的问题。
02 个人养老金融现状调查:保本需求强、集中于银行存款、供给侧待改革
最近,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了《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该报告基于12015位18岁以上城镇居民的问卷调研,通过探究城镇居民的养老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养老金融参与情况及未来意愿、基本养老保险认知及参与情况等,试图描绘出国内养老金融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现状。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调查框架
最重要的是,该报告从需求方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城镇居民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认识与偏好,以及供给端仍然未满足需求痛点的种种挑战。
整体而言,国内居民偏好保本、低风险、投资期限短的养老金融产品;在实际选择的产品中,较为集中于银行存款。该风险偏好水平下,持有人存在一定的资产贬值风险;本次调查中,60岁以上进入养老期的居民,实际储备的养老金仅为预期的一半左右。
而阻碍大众更为理性、科学地进行养老理财投资决策的因素,除了风险偏好之外,仍然须关注现存产品、服务尚未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以及增值服务不足等供给侧待改革的市场因素(如产品介绍不清晰、产品种类偏少、起投金额高、缺乏配套服务等)。
一、国内居民偏好中短期保本型养老金融产品
(1)国内居民偏好本金安全型养老金融产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1.34%的调查对象认为养老理财或投资最重要的目标是确保本金安全第⼀;36.12%的调查对象认为追上通货膨胀率是养老理财或投资的长期目标。
与2020年和2021年的调查相比,将追上通货膨胀或是超越通货膨胀作为长期投资理财的目标的人数占比有所上升,选择确保本金安全第⼀的人数占比下降;这反映了居民对于养老理财投资的风险接受程度和投资预期都有所提高。但从绝对占比角度,调查对象整体的投资目标偏好依然较保守和注重安全性。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29.14%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养老理财或投资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亏损;52.46%的调查对象可以阶段性承受10%以内的亏损;整体而言,居民对养老金融产品出现亏损的接受度不高。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2)国内居民期待养老金融产品投资期限短、存取灵活
80.54%调查对象期待的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期限在3年以内,其中有22.64%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灵活存取,不设定投资期限;只有7.85%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5年以上的投资期限;10年以上期限的养老金融产品的接受度则仅有1.74%。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此外,随着年龄段提高,选择灵活存取或半年以内投资期限的人数占比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临近退休和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更偏好于灵活的养老金融产品方案。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3)整体而言,国内居民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仍集中于中短期保本型投资产品上,投资目标保守,对于长期投资产品的认同度偏低。
二、居民集中选择存款类产品,税收优惠提升偏好多元化
除了参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外,多数居民还通过金融市场上不同类型产品进行了养老财富储备。其中,最为偏好的依然是银行存款,占比高达64.14%,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34.25%)和房产(16.41%)。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展望未来,居民对养老财富的储备,但仍以银行存款( 60.99%)、现金储备( 39.03%)为主, 其次是商业保险( 32.79%)和房产(20.72%)。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在税收优惠的激励之下,国内居民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参与意愿较高——超过九成(91%)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税收优惠激励下进行市场化的养老财富储备, 只有4.94%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愿参与,这反映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存在较好的市场基础。
具体到税收优惠养老金融产品偏好方面,银行储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参与意愿度均超过50%;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的偏好比例分别也均在30%以上;产品偏好多元化程度较无税收优惠情形下有明显提升。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三、现存产品与服务未满足消费者需求,供给侧待改革
(1)风险偏好低导致养老金融资产存在贬值风险,进入养老期居民储备养老资产规模仅为预期的一半
从养老金融市场的现实参与情况看,大多数公众愿意承担的风险相对有限,养老投资主要配置于银行存款、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等低风险、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上,对于其他风险相对较高却可能获得更高收益的产品,如股票、基金、信托等养老金融产品配置有限。
总体而言,国内居民对风险的承受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对成长型资产的配置缺乏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养老金融资产存在贬值的风险。
从调查对象对整个养老期间资产储备规模的预期以及目前的实际储备情况来看:储备预期的平均值为90.68万元,而目前调查对象已经储备的养老资产的平均值为39.99万元,真实储备情况远不及预期。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尤其是60岁以上进入养老期的被调查对象,实际储备的养老金仅为预期的一半左右。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2)现存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进⼀步了解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养老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产品介绍不够清晰明确(35.75%)、产品种类较少(35.28%)、收益率偏低(33.45%)。
此外,例如交易不够便利(32.90%)、起投金额(31.80%)、风险较高(29.05%)、期限太长(27.98%)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由于养老金融投资具备专业性,超过八成(80.52%)的调查对象愿意为养老金融投资咨询支付相应的费用;其中,52.62%的调查对象倾向于按照资金规模支付固定比例的费用,22.78%的调查对象倾向于根据投资收益情况浮动收入收取。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无论对于养老金融产品存在问题的调查,还是大众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咨询表现出较强的付费意愿,都说明了现存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3)在养老金融产品之外,增值服务与激励机制也对养老财富决策有决定性影响
从影响养老财富储备决策的因素来看,除了金融产品本身的因素之外,附加养老相关服务、有政策(如税收优惠)支持、手续费低或免费等增值服务与激励机制均排在前列。可见,围绕养老服务提供附加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充分的供给侧改革市场机会。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
03 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调研:供应商须具备高度专业性与综合服务能力
今年2月,全球的企业福利咨询专业服务商——美世咨询,发起了针对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调研;有13个行业的94家企业参与了本次调研,提供了国内企业&职业养老金发展的代表性需求反馈。
美世《2022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调研报告》样本
根据美世咨询调研,在关注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公司中,有一半已经付诸行动,剩下一半仍在观望。吸引和保留员工是企业建立补充养老计划的第一动力,但对效果的不确定以及预算不足阻碍了企业采纳补充养老储蓄计划。在已实施补充养老计划的企业中,超半数认为计划有多项改进空间;企业&职业养老金市场对供应商的要求,在专业性与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比个人养老金市场更高;因此,也具备供给侧改革的市场机遇。
一、吸引和保留员工是企业补充养老计划的第一动力
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已经为员工建立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公司高达48.9%。这与常规福利调研中20%左右的普及率相去甚远。
由于此次调研是针对补充养老储蓄这个专题,美世咨询认为应该解释为:在关注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公司中,有48.9%的公司已经付诸于行动,而剩下的一半还在观望。
美世《2022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调研报告》
不论是已经建立计划的公司,还是尚未建立计划的公司,吸引和保留员工都是占比最高的出发点。
美世《2022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调研报告》
二、不确定效果及预算不足阻碍了企业补充养老计划
尚未建立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公司中,阻碍企业采纳补充养老计划的原因,有68.8%的公司认为是不确定是否会达到预期目的,排名第二的则是预算不足(51.5%)。
美世《2022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调研报告》
三、超半数企业认为已实施计划有多项改进空间
已实施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企业中,对于进行中的计划需要提升的方面,56.5%认为投资收益有待提升,52.2%认为日常服务需要提升,43.5%认为沟通宣讲需要提升;也有部分企业认为现有的计划设计需要重新审视和优化。
美世《2022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调研报告》
四、企业&职业养老金市场对供应商的要求更高
对于希望为员工建立补充养老储蓄计划的企业,美世认为“供应商的选择非常重要”,且提出需要从组织、投资、管理、雇主&员工服务、成本五个角度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评。
可见,企业&职业养老金市场对供应商的要求,在专业性与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比个人养老金市场更高;因此,也具备供给侧改革的市场机遇。
美世《2022中国企业员工补充养老储蓄计划调研报告》
- 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市场供需匹配不足?
- 河南许昌,有一群卖头发的小女孩
- 成本降90%,一款中小卖家偷偷用的工具,腾讯百度抖音坐不住了
- 晨光文具:一支笔的财富与困境
- 全球实时:华夏幸福拟定增募资 用于与“保交楼、保民生”相关的房地产项目
- 环球通讯!科大讯飞:截至11月30日 累计使用7.59亿元回购公司股份1855.59万股
- 今头条!注意!天振股份将于12月19日召开股东大会
- 当前通讯!钠离子电池市场群雄并起:上市公司争相研发布局 宁德时代500公里续航2023年产业化
- 环球即时看!易瑞生物:股东付辉减持公司股份约185万股
- 天天速递!成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核酸监测频次一览表
- 成都便民核酸检测点免费吗?
- 成都核酸检测几天做一次?
- 世界微速讯:好评中国:乡村旅游带来幸福新乡村
- 航天新征程|绝对忠诚
- 全球时讯:【地评线】飞天网评:“太空会师”彰显筑梦太空新高度
- 世界聚焦:商务部回应美《通胀削减法》:严重扰乱国际贸易投资 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商务部:中欧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
- 天天讯息: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公告
- 世界视点!香港特首李家超赴中联办悼念江泽民逝世
- 环球热资讯!越博动力控股权变更事宜收关注函:要求说明将上市公司对实控人李占江的负债与其应支付的应收账款受让对价予以冲抵的原因及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