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为什么我们会被噪声干扰而忽视信号 2022-12-06 11:53:33  来源:36氪


【资料图】

9年前,统计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在其畅销书《信号与噪声》(原名: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Most Predictions Fail but Some Don’t,中信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写道:“所谓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每天生成的数据高达数百亿兆亿个字节,而且这一数量级还在不断增加,这一信息百万倍于人脑储存极限。如此之多的信息,是否足以将判断淹没,又将诞生多少偏见与妄论?确切的说,人们经常被众多信息中的噪声感染,而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信号”。

纳特·西尔弗这段话,用在当下的Y情防控现状再恰当不过了。现如今,往往是微博热搜的一个消息,会在第一时间转运到微信各种群、朋友圈以及抖音、快手的视频里。真的、假的、从前的、现在的、配音版、剪辑版、现场版、混剪版等等,一时间,刷走的是流量,留下的是焦虑。到底该信哪一个?哪个是货真价实的噪声(甚至是谣言),哪个是值得关注的信号(甚至关系到明天的股市),真的非常考验每个人的战略定力。特别是在谣言漫天飞,各种图片视频持续刷屏,你所在的每个群都建议你囤货,同一个视频不断出现在你的手机里,这个时候,保持定力真的很难。难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出版的那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畅销至今,其中提到的“在非常时期,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特别是,当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某个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这个群体的一致性所淹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事实上,有些图片和视频很假,甚至连PS技术都很粗糙,只是加了一个权威的logo。比如,流传在朋友圈里的某日报语录,标准的做法,就是大大的某日报logo+一段非常粗糙的话,甚至都有语病问题,他们连打磨的功夫都懒得下,像素更是模糊不清。就这样,居然被很多人转发,有时我会善意的提醒一下某个朋友,说这个图片有问题,可能是假的。后果是,这位朋友果断的拉黑了我,还说我不够正能量,我觉得他做的太对了。再看近期各种消息、传言、图片和视频,有些内容一看就是假的,或者说是被重新炒作的旧闻拼接,按理说,这应该是被识别出的“噪声”。但,“按理说”本身就很贵,对人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焦虑时刻,判断力下降、思考力下滑很正常。因此,在被噪声包围的同时,反而会对那些真正的信号视而不见,或者说压根没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根据真正的信号,决定当下和今后的行动措施。于是,很多在后来被当事人认为自己在“交智商税”的选择,在当时却是那么的坚定和决绝。非常时刻,为什么我们总会被噪声干扰,反而会忽视真正的信号?原因有三:

被噪声干扰忽视信号原因一:没有定力,原则常摇摆

以股市为例,当过韭菜的我们,都有切身体会:为什么偏偏逢高买入、逢低卖出?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拿自己的真金白银,为机构或大庄家做贡献?回想一下,高买低卖的那一刻,肯定不是为了给别人做贡献。那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你当时的决策?有哪些噪声让你冲动一跃?又有哪些信号在当时被你选择性忽视,甚至觉得刺耳,一开始就选择了视而不见?

这就涉及到每个人在关键时刻的战略定力问题。何为战略定力?本质就是做事的原则。就像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著的那本畅销书《原则》(Principles,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中提到的那样: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本质都是来源于他自己所奉行的一套原则。正所谓,成也“原则”,败也“原则”。有人说,很多人做事没有原则,随心情而定。其实,“没原则”不就是他的“原则”嘛。比如,两头下注、冲动而为、很快忘记过去的经验得失、根据心情来决策等等,这些其实就是当事人的“原则”。只不过,这种“原则”经常摇摆,不够坚定,看人看事下菜碟。特别是那些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经常被各种焦虑带节奏的人,很难受独立思考或理性思考,当情感按下了“赞成或反对”那个按钮时,哪怕再看到相反的事实和数据,甚至已经被证明的真相,有些人也难选择回头,非要一条路走到黑,内心笃定“未来会证明自己的正确”。这个时候,到底是碍于面子、不承认选择错误,还是一种心理障碍,抑或是被情感绑架,原因很复杂。但正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之上的战略定力,宁愿相信似是而非的噪声,而不能识别真正的信号理性选择。当做出选择后,因为依据是噪声,于是麻烦接踵而至,当事人不得不继续做出基于新噪声的决策,这或许就是一错再错的原因所在吧。

被噪声干扰忽视信号原因二:不长教训,过往不复盘

复盘这件事,不仅对企业管理重要,对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也至关重要。复盘的本质,是让已经发生过的事为自己长教训、得经验、做改进,让自己再次面对类似情况时,不再犯重复性错误,做出更好的选择。复盘本身并不复杂,小时候写日记其实是在复盘,睡前将一天发生的事过一遍也叫复盘,上中学时研读过往的高考试卷做无数次模拟考,其实也是一种复盘。工作以后,部门开例会叫复盘,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叫复盘,月底绩效面谈叫复盘,年度个人战略总结也叫复盘。复盘如此常见,以至于成为每个人成长中的例行公事,但复盘的效果却因人而异。很多情况下,当你看到一个人一错再错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复盘白做了

更通俗的话讲,就是不长教训。比如,被噪声干扰这件事,包括被各种虚假信息所骗。小到轻信各种流言蜚语、为各种看似便宜的假货买单,大到因各种噪声做出错误决策,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偏离正轨,付出惨重的代价等等。刚刚不是说复盘是每个人的例行公事吗,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依然被噪声干扰忽视真正的信号?背后的原因在于:要么进行了无效复盘,要么复盘后形成的改进措施未被执行。什么是无效复盘?就是复盘基于的出发点、事实和数据、关键过程、改进结论出错了。复盘的前提,是放下自己的感性抱怨和情感执念,回到理性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可很多人的复盘,一开始就预设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定是我命不好”的前提假设,然后用各种收集来的所谓事实和数据(其实是噪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最后的结论肯定是“命不好”。这种预设结论的复盘,其实没什么意义,反而会限制了个体的认知与成长,这样的复盘毫无价值。其次,很多人认真完成了复盘,但复盘后形成的改进措施未被执行。之所以未被执行,一是因为改进措施太苛刻,有些人总想着一步到位(比如减肥),但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人性使然,坚持不了几天,就被打回原样,一切照旧;二是因为改进计划没有检视和激励机制,完全靠个人自觉,等事情一多或者时过境迁,改进的事就不了了之了。当复盘没用的时候,新的噪声又出现了,只要换个马甲,当事人就无法识别出噪声和信号,于是,错误继续犯,人生继续乱

被噪声干扰忽视信号原因三:认知局限,常识已落灰

大数据时代,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事实和数据。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选项更多了,选择更难了。按照纳特·西尔弗的观点,这种情况下“应该学会应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要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留意和目标相关的关键细节,辨识出什么是噪声和信号”。但纳特·西尔弗也承认,指望任何一个人都理解贝叶斯定理、先验概率、后验概率、可能性函数等概念,未免太过理想主义,更何况还存在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突发状况。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识别出噪声和信号并不容易。怎们办?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打破自我的认知局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打破认知局限的方法很多,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之类的解决方案。其实,打破认知局限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如果总是处于“自以为是”而不自知的状态,也就谈不上打破局限了。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比如,对照身边的榜样和标杆,他们是怎么做的,和你的做事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样的方式等等。如果你用心观察会发现,身边的榜样和标杆,往往都会采取更接近“常识”的做法。比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物美很难(绝对)价廉、信任度低必然沟通成本高等等。研读瑞.达利欧《原则》那本书,其实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偏见或盲区,了解“常识”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也并非所有的常识都可以被人自动获取。正因为如此,思想家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于1776年出版的那本《常识》(Common Sense)席卷了北美大陆,影响了包括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等政治家,才有了后来的《独立宣言》与美国独立战争。让“蒙尘”的常识重现光芒,这或许是帮助我们区分信号与噪声的关键所在。

另外,还有一点客观原因,那就是信任问题。当信任缺失的时候,对方发出的信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噪声,或者相反。无论如何,识别出真正的噪声与信号,对每个人非常重要,不要忘记那句话:Before we demand more of our data, we need to demand more of ourselves

关键词: 噪声干扰 改进措施 中信出版社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