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环球报道:致富VS守财 2022-12-17 07:54:55  来源:36氪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 1929 年 10 月的股市大崩盘,让杰西.利弗莫尔成为了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但却毁了亚伯拉罕·格曼斯基,甚至夺走了他的性命。不过,4 年后,两人的故事再次有了交集。致富手段千千万,但守财却只有一种办法。文章来自编译。

好投资未必和做出好决定有关,而和始终不会搞砸有关。


(资料图)

致富的手段千千万,有关如何致富的书也浩如繁星。

但是守财只有一种办法:将一定程度的节俭与偏执结合起来。

这个话题我们讨论得不够充分。

利弗莫尔与格曼斯基

就让我们讲关于两位投资者的小故事吧。两人互不认识,但是将近在一个世纪之前,他们的人生道路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发生了交汇。

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是他的时代是最伟大的股票交易员。他出生于 1877 年,早在绝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专业交易员之前,他就已经成为业界的一把好手了。到 30 岁时,他的身价经通涨调整后已相当于 1 亿美元。

到 1929 年时,杰西·利弗莫尔已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资人之一。那一年,股市出现大崩盘,随后引发了大萧条,却因此巩固了他的历史地位。

1929 年 10 月的某一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股票市值蒸发掉了。这一周里面有好几天都非常黑暗,后来被人称为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二与黑色星期四。

10 月 29 日那天,在利弗莫尔回到家之前,他的妻子桃乐茜(Dorothy)一直担心会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因为华尔街投机分子自杀的新闻已经传遍了纽约。她与孩子们哭着站在门口迎接利弗莫尔的回来,她的母亲则是心急如焚地躲在另一间房里大呼小叫。

根据传记作家汤姆·鲁比森(Tom Rubython)的说法,利弗莫尔困惑地呆立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随即向家人宣告好消息:由于他的天才加上好运,因为押注股票会下跌,他已经提前做空。

桃乐茜问道:“你的意思是我们没有破产?”

利弗莫尔说:“不,亲爱的,没这回事。今天是我赚钱最多的一个交易日——我们的钱多到花不完,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于是桃乐茜跑进母亲房里,请她冷静下来。

光是在这一天,杰西·利弗莫尔就赚了超过 30 亿美元。

在股市史上最糟糕的月份之一,他反而变成了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

正当利弗莫尔的家人庆祝他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时,另一位男士却在纽约街头绝望地徘徊着。

亚伯拉罕·格曼斯基(Abraham Germansky)本来是一位身价千万美元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咆哮的 1920 年代发家致富。随著经济的蓬勃发展,他做了 1920 年代末几乎每一位成功的纽约客都在做的一件事:重金押注高歌猛进的股市。

1929 年 10 月 26 日,《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文章,里面用两段文字描绘一个悲惨结局:

昨天早上,百老汇大道 225 号的律师伯纳德·桑德勒(Bernard H. Sandler)接获弗农山庄(Mount Vernon)的亚伯拉罕·格曼斯基夫人请求,请他协助寻找她的先生,从星期四早上格曼斯基就失踪了。桑德勒说现年五十岁的格曼斯基在东区经营着房地产业务,并且在股市上投入了重金。

桑德勒还说,格曼斯基夫人告诉他,星期四晚上有位朋友曾在证交所附近的华尔街上看到过她丈夫。根据她的消息来源,当时她的丈夫一边走向百老汇大道,一边将一条电报纸条撕碎,撒落在人行道上。

就我们所知,那一天就是亚伯拉罕.格曼斯基的忌日。

两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1929 年 10 月的股市大崩盘,让杰西·利弗莫尔成为了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但却毁了亚伯拉罕·乔曼斯基,甚至夺走了他的性命。

但时间快进四年后,这两个故事再次有了交集。

在一夜暴富之后,利弗莫尔踌躇满志,赌注下得越来越大。他慢慢负债累累,债台高筑,最终在股票市场上血本无归。

因为破产而羞愧,他在 1933 年整整消失了两天,他的妻子到处去找他。1933 年的《纽约时报》写道:“股票操盘手杰西·利弗莫尔在公园大道 1100 号前面失踪,自昨天下午三点后就下落不明。”

后来他终于回家了,但是命运已成定局。最终,利弗莫尔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虽然事情发生的时间不同,但是格曼斯基与利弗莫尔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他们都非常擅长致富,也同样不擅于守财。

哪怕“富有”这个词与你完全无关,但是对于不管是哪种收入水平的人来说,通过故事观察到的教训都一样适用。

致富是一回事。

守财却是另一回事。

活下去

如果只能用几个字来总结金钱上的成功的话,那就是“活下去”。

在所有成功公开上市的企业当中,有 40% 的企业股票市值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蒸发掉。平均而言,《福布斯》富豪榜的前 400 大富豪每十年就会有约 20% 被赶下榜单,但原因却与死亡或将财富转移给其他家族成员无关。

资本主义很难。不过会发生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致富和守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

想要致富就得冒险,还得保持乐观,勇于踏出舒适圈。

但是守财需要的技能与冒险相反,你得保持谦逊,你得有财富会以同样快的速度消失的远虑。守财要求节俭,并且接受你的成功至少有部分得归功于运气,所以不能仰仗过往的成功经验,重复采用相同的做法。

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曾经问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亿万富豪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 Moritz),红杉资本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成功。莫里茨说了两个字:“持久”,他指出,有些风投公司的成功只能维持五年或十年,但红杉资本却可以四十年屹立不倒。罗斯问这是为什么:

莫里茨:我想我们总是害怕有一天会遭到市场淘汰。

罗斯:真的吗?所以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唯有偏执狂才能幸存?

莫里茨:这里面有很多道理……我们假设明天不会像昨天一样;我们不能戴着胜利的光环停留在原地;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我们不能假设昨天的成功也能转化成明日的好运。

又来了,活下来。

造成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成长”、“智力”或“洞察力”,而是长期坚持、不轻易离开或被迫放弃。这种能力才应该是战略基石,不管是做投资、职业发展或开辟事业都是如此。

求生心态对理财如此重要有两个原因:

其中之一显而易见:很少有收益会大到值得为之倾家荡产。

另一个是有违直觉的复利数学。

复利只有在可以让资产年复一年地增长时才有效。这就像种橡树一样:只种一年看不出树长了多少,但 10 年后就能看出重大变化,50 年则可以创造出绝对非同寻常的东西来。

但要获得到并保有这种异乎寻常的成长果实,就得熬过各种难以预测的波动起伏。这是人人终其一生不可避免都要经历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好几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巴菲特是怎么拿到投资回报的:看看他是怎么选出最好的公司、最便宜的股票以及最好的经理人的。做到这些很难。还有件事情不那么困难,但同样重要,那就是弄清楚有什么事情他没有做:

他没有被债务冲昏头脑。

他经历过 14 次经济衰退,在每一次期间,他都没有恐慌和抛售。

他没有败坏自己的商业声誉。

他不会抓住某一种策略、世界观或过时的趋势不放。

他不靠别人的钱(他通过上市公司管理投资,这意味着投资者无法撤回资金)。

他没有把自己搞到累瘫,只能离职或退休。

他活了下来。活着让他长寿,而长寿意味着他可以从 10 岁开始投资,直到 89 岁一直都没有间断,从而让复利施展奇迹。当我们描述他的成功时,这才是重中之重。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的意思,你必须听一听里克·盖林(Rick Guerin)的故事。

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对投资的黄金搭档你大概已经听说过了。但 40 年前,这个组合其实还有第三位成员,那个人就是里克·盖林。

巴菲特、芒格与盖林三人总是一起投资,一起去拜访企业经理人。但后来盖林却好像消失了,至少相对巴菲特与芒格的成功而言。投资人莫尼什·帕布雷(Mohnish Pabrai)有一次问巴菲特:盖林发生了什么事?莫尼什回忆道:

(巴菲特说:)“查理和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超级富豪。我们都不急着去发财,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盖林其实和我们一样聪明,只是他太心急了。”

事情发生在 1973 至 1974 年间,那时候政治经济低迷,盖林用保证金贷款借钱融资,当时股市在两年内重挫了近 70%,所以他接到了要补缴保证金的通知。盖林于是就将名下的伯克希尔股票卖给了巴菲特。不过巴菲特其实是说:“我买下了盖林手上的伯克希尔股票。”用每股不到 40 美元的价格买进。盖林被迫因为自己加杠杆而卖出股票。

巴菲特、芒格和盖林同样都擅长致富,但是巴菲特与芒格还拥有守财的技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守住财才是最重要的技能。

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曾经这样说过:“具备‘优势条件’与拥有求生能力是两码事:前者需要依附后者而生。你得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破坏求生的能力。”

如何守财

把求生心态应用在现实世界,可以归结于对三件事的重视:

第一,我想要的不仅是丰厚的回报,更想让财务基础牢不可破。如果财务根基稳固,我确实就可以认为自己能获得最大回报,因为我有足够的时间让复利创造奇迹。

牛市的时候没人想持有现金。大家都希望资产可以跟随股市水涨船高。在牛市时期,持有现金会让你显得很保守,但你敏锐地意识到,要是不守住这些优质资产,最后有可能就得放弃一些回报。假设现金的年回报率是 1%、股市的年回报率是 10%,中间相差的这 9 个点每天都会让你心急如焚。

但如果这笔现金能够让你不必在熊市期间卖掉股票,实际上你从这些现金赚到的年回报率就不只是 1%,而是有可能高出好几倍,因为你避免了在绝望、时机不好的时候卖掉股票,此举为你这一生带来的回报,很可能远远胜过选到几十支牛市赢家得到的回报。

复利不需要仰仗赚取丰厚回报。只有在很长的时间内不间断地维持良好的回报,尤其是在混乱与灾难时期依然能维持表现,才会是永远的赢家。

第二,计划是很重要,但每个计划最重要的地方在于, 要做好实际不会按照计划进行的应对计划。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You plan, God laughs)。财务和投资规划很关键,因为它们让你知道你当前的行为是否处于合理范围。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很少有计划在执行时能经得起考验。如果想预测自己未来二十年的收入、储蓄率和市场回报率,不妨想想过去二十年间有多少重大事件没人能预见,比方说 911 事件;房地产泡沫与破灭,让近一千万名美国人失去家园;股市先是破纪录地飙升,然后一场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导致 900 万人失业;还有,当我正在写这本书时,一场新冠病毒危机正撼动着全世界。

计划只有在能够经得起现实考验的时候才有用。而充满未知的未来才是每个人要面对的现实。

一个好的计划不会假装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反而考虑一切,还会给犯错预留空间。你的财务生活越脆弱的时候,就越需要在计划当中加入某些特定要素,好让它更贴近真实情况。如果你的储蓄率给犯错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比方说:“假使未来三十年,市场的年回报率是 8%,那就太好了;但如果只有 4%,我觉得也还不错。”那么,你的计划价值就越高。

许多赌注之所以失败,不在于它们赌错了,而是因为它们大多数只有在事情走势完全按预期发展的时候,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我们通常把给犯错预留空间称为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这是金融界里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之一。它有许多种表现形式:节俭的预算、灵活的思维以及宽松的时间表等,任何能让你快乐地生活、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的东西都算。

它与保守谨慎大不相同。保守谨慎指的是避免一定程度的风险,安全边际则是让你提高活下去的机会,在特定的风险水平之下提高成功的机率。它的魔力在于,如果要取得良好的结果,你的安全边际程度越高,所需要的优势条件越少。

某件事长期来看会得到好处,但短期来看却几乎是毫无用处,这种想法并不符合直觉,不过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运作的。

一般人到了二十岁左右,许多无效、多余的神经传导路径可能会被清除,两岁时就存在的突触连结(synaptic connections)大约有一半会消失,但是一般的二十岁成人要比两岁小婴儿聪明得多。破坏不仅可能是进步的表象,也是摆脱多余之物的有效途径。

试想一下,假使你为人父母,可以看穿儿女的大脑,每天清晨你都会留意到儿女大脑中的突触连结减少。你会惊惶失措,你会说:

“这样不对。这里有东西少了,而且被破坏了。我们需要介入。我们需要去看医生!”但是你没有这么做。因为你每天看到的画面就是正常的成长过程。

第三,极端性格很重要,这种性格的人会乐观看待未来,却又像偏执狂一样紧盯那些会阻碍迈向未来的事物。

乐观心态往往被定义为相信所有事情都会很好的信念。不过这还不够完整。明智的乐观主义相信机会对你有利,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会朝着取得好结果发展,哪怕在此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坏事。事实上,你明确知道路上会充满痛苦,却可以乐观地认为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样也要知道这条路上处处都埋有地雷,而且永远都会如此。这两件事并不相斥。

经济、市场和职业生涯通常遵循相似的路径发展,也就是走 2 步退 1 步,总体还是发展的。

以下是美国经济在过去 170 年的表现:

但是你知道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吗?该从何说起呢……

在九场重大战争中有 130 万美国人丧生。

在此期间创立的公司约有 99.9% 倒闭了。

有四位美国总统被暗杀。

一年之内有 675000 名美国人死于流行性感冒。

发生了 30 起不同的自然灾害,每起至少造成了 400 名美国人死亡。

出现了 33 次经济衰退,累计时间达 48 年。

预见到这些衰退发生的人数四舍五入为零。

股市从近期高点下跌超过 10% 的至少发生过 102 次。

股市下跌了三分之一的也有 12 次。

年通货膨胀率超过 7% 的年份超过 20 个。

根据谷歌的数据,“经济悲观”在报纸上至少出现了 29000 次。

在这 170 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二十倍,但几乎没有哪一天不被悲观笼罩,尽管那种心态缺乏确切证据。

这种同时兼具偏执与乐观的心态难以长久,因为用非黑即白的标准看待事物,会比接受细微差异更轻松。不过你必须具备短期偏执的性格,让你能熬得够久,这样才能利用长期的乐观心态。

杰西·利弗莫尔付出了惨痛代价才想通了这个道理。

他把美好时光与糟糕时光结束当作一回事。得到财富让他以为保有财富是必然的,而且他会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在他几乎失去一切之后,他反思道:

我有时候会想,对投机者来说,只要能够学会戒骄戒躁,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值得。许多天纵英才之所以一败涂地,都可以直接归咎于自命不凡的骄傲。

他说:“这种病很贵,对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译者:boxi。

关键词: 亚伯拉罕 安全边际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