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再说这事儿很low了,相反,这事儿成为检验你作为投资人是否真的专业的标准之一。
当我拿同一个问题——“你们机构的投资人下工厂吗?”一连问了几个机构的投资人后,他们的第一回应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投资人必须去啊。”
(资料图)
“咦,难道其他同行之前不下厂子吗?”
“我们团队下工厂早都常态化了......”
对于一批投资人狂奔工厂这事儿,追本溯源还要归因于智能制造业的崛起。一些在赛道里至少扎根5年的(智能制造)投资人对这个现象倒没有想象中的内卷压力,有人理性地分析去工厂还是考验的技术活儿,不是“随便一个外行就能做的好的”,也有人语气颇为玩味:“那些嫌下厂子low的高端投资人终于也下水了”。
投资人的隐形KPI?
不止一个投资人向我否定了“隐形KPI”的说法,这其中缘由似乎是多层的。
首先,至少对制造业赛道的投资人来说,下工厂的行为基础到谈不上KPI的程度,如同尽调就必须去做调研一样。其次,如何正确的下工厂,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维度的理解,很难用单一的KPI来形容。有个投资人甚至说,“投资机构如果要设这样的KPI,那我会觉得蛮好笑的。作为投资人,走一线这样的自觉性都没有吗?”
2017年就开始看智能制造的王旭(化名)表示,对某些特定群体的投资人来说下厂的确是一种KPI,这波投资人此前大多来自互联网、消费赛道,此前的投资层面基本涉及不到生产、制造等方面,同时王旭还透露,他们(TMT投资人)潜意识里把工厂归类为低端标签,现在转投硬科技或者智能制造等产业“也是逼不得已”。
一位的确因to C赛道不景气而调转领域的投资人朋友也同样向我表达了这方面的茫然:投硬科技的都下工厂,我不去,显得不专业。一位早期基金的投资人透露了一些细节:一些后期基金会选择通过下厂子这种方式“整天和项目方泡着,就为了拿点份额,不是真的去考察”。
究竟如何下工厂才显得专业呢?同样是不止一个硬科技投资人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专不专业,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换句话说,他们下工厂不是为了显得专业。
比如盈动资本的投资人周健就表示他并不会给自己设列下厂频率表,也不会给自己规定一定要一天跑够多少家工厂,而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斟酌去工厂的时间和频次,“我不大会泡在工厂里,去多了也并非是好事,或许还会给项目方造成压力。”
投资人下厂的正确姿势
所有的事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投资人下厂子也不例外。
和周健不同,蓝湖资本的合伙人魏海涛恰恰喜欢“泡在苏州园区里”,他也被很多同行戏称为“蹲在工厂里的投资人”。对在制造业做了十余年投资的魏海涛而言,下厂子有种安全感,他也表示这种渗透在一线的方式方法让他可以对产业的变化拥有极强的敏锐度。
据了解在蓝湖资本内部,下工厂的投资人必须要做到下到工厂看出门道,而不仅仅看个热闹。
因为投资人通过下工厂除了可以在尽调层度上交叉验证某些数据或真相之外,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投资人的专业性程度究竟高不高。
绿动资本的投资人高正芳就表示,像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对投资人的技术认知门槛要求很高——这不仅仅是只下个工厂就能做到的,投资人必须懂物理、化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相关的资源和信息才能做好投资或投后的工作。当投资人深入到中试线或者实验室中,和项目方一起做实验做检测时,就需要投资人具备把工艺控制和生产放大关键的节点与难点搞明白的能力,投资人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投资人还需要一双金睛火眼,与一线工人交流时要了解工厂的实际运营情况,设备的型号和功率与厂区用电用水是否匹配,目前的产品质量管理如何控制等,因为方方面面都体现了目前工厂的管理水平和真实情况。
周健也表示,投资人下工厂更多的还是配合做尽调,因此投资人去工厂是否真的达到了尽调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头考验的完全是细活儿。“要干的事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比如怎么通过对设备自动化程度,折旧成新,所有权性质,库存管理,存货情况等的观察,甚至可以通过耗电量/水量等细微点来验证,这是投资人下工厂的应该要带的思维模式。”周健说。
这些真正的“门道”也顺势成为传统硬科技投资人,在面对新钱和热钱涌进产业时,的优势——他们的安全感壁垒非常的高。
对这些投资人来说,投制造业的体感不同于投TMT,一是因为制造业项目的质地很实,不属于纯粹的概念的东西。二是,制造业很“慢”,用周健的说法,制造业本身需要长期的耐心(比如十年),投资人不仅仅是投资的角色,还要有企业家的热情,“要帮企业做很多事,如果仅限于投资的维度反而做不好”。
同时周健也强调了一条传统硬科技投资人的优势:相比于TMT投资人,他们更懂得在相帮的同时,不打乱企业的节奏——这十分重要。“智能制造火了之后,很多企业之前本来做事情很实,但资本进入后打乱了原本的节奏,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保持自我,而不是带着互联网思维大跃进。”
下工厂还能用来募资
投资人下厂子的目的都比较简单:做尽调,或者丰富产业经验。但其实已经有厉害的投资团队可以通过下工厂的形式来为自己积累LP资源。
比如业内一家50亿左右规模的中小基金,他们会定期组织上市公司代表团去以色列做产业考察,做到真正的下工厂,了解顶尖科技趋势,做深度的行业调研。据了解,这种形式已经帮助他们积累了20多家上市公司产业LP。
这种形式不可谓不精准,因为他们完全切中了上市公司对产业协同的深度诉求。该基金合伙人表示,除了基层投资人之外,产业大佬更关心一线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产业的变革。
总的来说,“投资人下工厂”的热潮折射的正是如今的硬科技投资时代和曾经的互联网投资时代最大的不同。投资人热衷泡在工厂里或许只是一种热门现象,但在现象背后,还涉及到一个最为朴素的问题: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是像一些互联网投资一般赚估值的钱?还是耗费数年时光赚企业成长价值的钱?
关键词: 上市公司
- 热推荐:“咦,难道还有投资人敢不下厂子吗?”
- 天天微速讯:俄方警告:北约卷入冲突 或致灾难性后果
- 全球关注: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拟于3月6日重新发射
- 新代表新委员新风采|全国人大代表郭爱和: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 世界短讯!韩媒:应对福岛核废水排海,韩外交部已设专案组
- 招标结果公告
- 全球简讯:事关通胀、利率、汇率、金融风险!央行行长易纲发声!信息量巨大
- 全球快播:欣天科技:公司的招聘计划是根据公司的岗位需求及人才储备计划实施的
- 环球今热点:民生证券给予银泰黄金推荐评级
- 全球今日报丨午评:沪指涨0.17% 船舶制造板块涨幅居前
- 环球今日讯!三元生物:目前公司年产赤藓糖醇13.5万吨
- 当前速讯: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行政处罚委罗卫:建议启动基金法修改工作
- 环球头条:香港中文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世界排名)
- “创新香港—国际人才嘉年华2022”将在港举行
- 每日速读!乌拉特中旗公安局“雷霆”集中统一行动战果频传
- 环球热消息:【文明实践在行动】巾帼向党促和谐 婆媳对夸好家风——西环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庆“三八”主题活动
- 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 教育人才、社会保障、正风反腐最受网友关注
- 【当前热闻】微视频: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
- 2023年四川烟草商业系统招多少人
- 世界快播:2023年四川烟草商业系统招大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