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消费者购买“隔离险”遭遇理赔难
专家指出,保险公司应在醒目位置说明免责条款,不应进行选择性宣传
受近期上海、北京等地新冠疫情影响,一度销售火爆的“隔离险”最近进入理赔受理高峰期。然而,不少消费者发现,因为不是在中高风险区或无法证明是密接等遭遇了保险公司拒赔。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保险公司在产品宣传时应尽到免责条款的提示解释说明责任,在销售此类产品时,保险公司不应该进行选择性宣传。
近日,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沟通协商,上海消费者黄女士终于收到了此前购买的“隔离险”的部分理赔款。“虽然到手的钱和当初约定的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实在没精力继续折腾了。”黄女士无奈地表示。
根据黄女士购买的保险产品合同条款,保费1年为59元,因新冠肺炎疫情强制隔离的津贴为每日200元,最多可赔30天。但黄女士在办理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曾多次以她所在隔离地区不属于中高风险区为由,拒绝理赔。
记者在消费者投诉平台、社交平台等搜索发现,与黄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因不是在中高风险区被隔离或者无法提供密接证明而拒赔是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对记者表示,“隔离险”虽然是一种新产品,但其实质是一种以特定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作为补偿对象的财产保险。保险公司作为产品的卖方,有必要在合同的明显位置对免责条款进行说明,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哪些损失可保,哪些损失不可保。
有消费者表示,当初购买“隔离险”,是受到产品宣传语的影响。例如,有的保险产品打出“居家隔离有津贴”,还有的产品则在购买界面显著位置强调“隔离一天能领200元,一杯奶茶钱保一年”。
“个别保险公司出于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没有将免责情形放在很醒目的位置,这为日后出现的理赔纠纷埋下了隐患。”何小伟认为,“在销售此类产品时,保险公司不应该进行选择性宣传。如果总是带给消费者这种不好的消费体验,势必会对公司的自身品牌和保险行业整体的社会认同度产生负面影响。”
记者注意到,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已开始规范“隔离险”。例如,中国银保监会发文要求,保险公司在宣传销售“隔离险”产品的过程中,不得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等方式,对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等重要情况作出容易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
“上海、北京等地疫情的出现和反复,让隔离理赔这个本来是小概率的事件连续出现,赔付情形明显增加,超出了保险公司的理赔预期,因此陷入相对被动的局面。相信此后保险公司也会调整保险产品的赔付标准。”何小伟说。
- 购买“隔离险”遭遇理赔难 专家:保险公司应在醒目位置说明免责条款
- “小麦大蒜换房” 中小城市为卖房有多拼?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
- 谛听自然之声,悟生活之美, 品人与自然和谐共鸣
- 教育部发布预警: 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 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
- 快报: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 【环球聚看点】重大进展!“券商一哥”被金控平台收下 有什么影响?另一家头部券商早已行动
- 环球热点评!北京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 新消息丨中金公司:从“麒麟电池”看动力电池结构演化趋势
- 【环球新要闻】6月24日投资避雷针:半导体大厂称DRAM市况比预期差 下半年价格恐难逃逐季修正
- 宝莱特股价创反弹新高 盘中一度上涨超过6%
- 内蒙古出台25条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天津2021年智能科技产业营收提高1.2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持续攀升
- 当前关注:实地探访河南建业楼盘:大蒜换房不收蒜 房企花式补贴购房者
- 全球最新:千元“保健神药”百病可治? 警方提醒实为百元普通食品切莫中招
- 环球观察:回应新车 “趴窝”,蔚来三个字惹怒用户
- 世界消息!毕业旅行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玩法
- 全球今热点: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
- 餐饮业积极转型按下快进键 战疫助跑迎回暖
-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将有新规定
- 畅通大动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速推进 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
